农民工夫妻遭雷击意外再次敲响警钟—— 掌握科学避雷知识能救命

柳州晚报 2018-03-31 11:30 大字

柳州市雷电风险区域图

雷击是一种杀伤力较强的自然灾害。19日中午,来自湖南的农民工夫妻廖先生和唐女士,在柳城县东泉镇尖石坝洲建私人房过程中,突然被雷电击中,造成廖先生当场身亡,唐女士被“炸”开倒地。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尤其眼下已进入雷电灾害频发期,掌握科学避雷知识十分必要。针对市民和网友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记者 陈跃文

3月至7月是雷电灾害多发季节

记者了解到,从气象部门历年监测数据来看,柳州市属于雷电灾害频发地区。虽然雷电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但一年中最为活跃的时间在3月至7月,这主要与强对流天气有密切关系。

市气象台副台长张凌云介绍,雷电往往形成于积雨云中,在对流强烈的天气里特别明显,所以雷电还伴随着大风、暴雨、冰雹等。其形成是由于积雨云间存在正、负电荷电位差,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自然放电,产生闪电现象。闪电反应强烈,除了会产生强大火光外,还同时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便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还可分为肉眼可见的直击雷和看不到的雷电电磁脉冲。雷电释放瞬间会产生电流,在附近的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磁场感应,使金属等物品产生火花,拥有巨大的破坏力和损伤力,轻则烧毁家具、电器、线路,重则通过电话、电器等击中人,甚至烧毁房屋造成重大事故。

综合近年的雷暴日数、防雷设施等情况,柳州市划定了雷电风险区域,其中市区、三江、融水北部为风险较低区,柳城、鹿寨、柳江、融安、融水中南部为高风险区。此外,城郊村郊等区域因安全意识和防雷设备薄弱,雷击风险高于市区。

科学及时避雷是关键

事件在敲响警钟的同时让人反思。针对此次农民工夫妻遭雷击的意外,张凌云分析,在建民房有四层楼高,加之下雨天楼面有雨水,工人在楼顶施工时容易引雷电,而且施工现场有竖立的钢筋和带电设备,极大增加了雷击危险和严重程度。

张凌云介绍,这并非孤例,防雷意识不强、防护设施缺乏是遭雷击的重要原因。比如,前些年沙塘镇三名村民在地里收花生时雷雨大作,三人急忙往地里的小棚子躲雨,突然头顶一声炸雷,两人先后应声倒下。柳北区石碑坪镇曾有六名村民在一个棚子里躲雨时被闪电劈中,造成两人当场死亡、四人受伤。在外地,还发生过下雨天到田地干活,因锄头引电而遭雷击身亡;下雨天上山祭扫遭遇雷击等事件也不少。

目前在雷击事件多发的农村地区,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高大建筑,但绝大部分民房没有安装避雷装置,尤其施工防雷安全保障不足。认识上的“盲区”和“雷区”更让人堪忧,对雷电预警信息不关心,对防雷常识不了解,在雷电恶劣天气仍外出干活且不懂防护,常引发伤亡事件。

对此,张凌云提醒预防意外的关键在于科学及时地避雷,千万不要麻痹大意。雷雨天气应该立即停止野外作业和高空作业,撤回安全的地方躲避。若雷电突发确实来不及撤离,要立即降低位置,同时并拢双脚,尽量减少跨步电压危险,同时远离金属器物。

这些防雷贴士要记牢

雷电天气会突然降临,此时,科学正确地采取预防措施十分重要。张凌云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有效的防雷贴士。

张凌云介绍,电闪雷鸣时最好不要露天行走,尤其不能大步奔跑,易产生跨步电压使人遭受雷击,因此宜小步走;雷暴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不要进行水上作业和室外运动,更不要放风筝;要迅速到干燥场所避雨,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要在简易工棚里避雨;不能使用带有金属材质的雨伞,不要把金属器具扛在肩上;若找不到合适避雷场所,应到地势低的地方蹲下,但不要在水边停留;当多人野外作业遇雷电时应立即疏散,彼此之间的距离至少要6米;密闭的汽车是室外防雷的最佳场所。如果人在室内,应关好门窗,不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等;不要使用手机、电话、电脑,拔掉家用电器电源、信号线;尽量不要使用淋浴洗澡。万一不幸遭雷击,应及时报警求救,为受害者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抢救。

张凌云还提醒,气象部门会对雷电提前预报和发布预警信号,雷电预警信号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其中黄色预警信号意味着,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橙色预警信号意味着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红色预警信号意味着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红色预警最为紧急和严重。广大市民安排外出活动时,要注意留意天气信息,提高雷电预防警惕。

新闻推荐

学雷锋 扬新风

免费义诊受欢迎理发技能得发挥义务献血我光荣大家植树乐开怀敬老院里勤打扫3月以来,柳城县“活雷锋”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全县集中开展的“全民学雷锋传播正能量”志愿服务活动中,各战线、单位的志愿...

柳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