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满园枝头结硕果 甜蜜歌声荡山坡 “透过十九大看柳城发展”之农业发展篇

柳州日报 2017-12-29 09:58 大字

?稻花飘香艳四方。?示范区“生金吐银”。?双高基地示范带动。?提高技艺制作好茶。?硕果累累喜获丰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还送来了一颗及时的“定心丸”——土地延包三十年;更拓宽了一个核心任务的渠道——农民增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掘农民的增收空间。

柳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仅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9.24万亩,粮食产量17.14万吨,全县水果产值超10亿元;选育的“桂柳05136”甘蔗新品种推广应用荣获2017年度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干毛茶产量400吨;鲜茧产量超过1.87万吨,产值近9亿元…… 一个个涉农数字,述说着柳城农业甜蜜成果。

A土地流转转出新天地

走进冲脉镇指挥屯,连片的甘蔗林如同一面绿海,风吹过绿浪,叶子翩翩起舞。这边,一台台大型甘蔗收割机,正轻松地收割着成熟的甘蔗。“经过土地流转曾经零散的土地现在得到了归堆,种收比以前省事多了。”指挥屯村民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便利,不禁感慨道。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过程。一直以来,为发挥土地效益,该县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效形式,形成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基地支撑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引导当地农民选择租赁、小块并大块、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种养规模,逐步发展成为种养大户;或引进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让农业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

多种方式把农村土地流转“流”出效益,“转”出活力。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累计达16.08万亩;完善土地承包合同72586份,可发证率已达95.95%;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15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475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80家。

B农业示范区“生金吐银”

古砦稻花飘香现代粮食示范区位于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主要发展水稻高效种植业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两大产业”,实现高效种植、加工集散、示范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如今,示范区的成功打造不仅给当地的水稻种植注入了活力,也让村民们看到致富的新希望。

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发挥技术、资金优势,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之一。该县秉持“突出一乡一品特色、多元发展”的建设思路,集结形成以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为突出特征的农业优势产业,通过引入企业,加大资金、科技、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让绿色的田野“生金吐银”,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创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71个,仅今年就启动创建11个,其中古砦大户稻花飘香、冲脉镇蔗奏凯歌、马山镇丰园等6个示范区于近段时间相继申请验收。

C产业富民“造血”不停

大埔镇同境村古婆屯的韦秋红多年种植甘蔗,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她将自家甘蔗种植从去年的5亩扩种到10多亩,使家里多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她今年还领到了1万元的扶贫项目补助金。收入的增加让她家列入2017年脱贫户行列。

韦秋红只是该县通过发展种养产业脱贫摘帽的贫困户之一。自开展***攻坚工作以来,该县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发展食用菌、核桃、金银花、野生葡萄等扶贫产业;还出台贫困户产业发展奖励和补助详细标准,发展 6600 多个短平快产业项目,让贫困户通过“点菜”下单,自愿选择发展产业;组织桑蚕、水果、蔬菜、甘蔗技术指导队伍,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产业扶贫大培训,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种养产业,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最终实现脱贫摘帽。

日报通讯员盘练

(本文图片均由柳城县新闻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扶贫牵手法治 法治帮扶精准 法治宣传活动走进柳城县凤山镇

○○记者李俊通讯员刘秋玲晚报讯朗朗上口的独唱《柳城仔》、富有韵律的快板《龙城普法大家唱》、柳城乡音彩调《四门摘花》……20日上午,由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三级联合举办的“法治惠民助力脱...

柳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