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库区贫困村嬗变背后的精神密码

临沂日报 2021-12-01 08:33 大字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通讯员 窦中伟

走进初冬的沂水县诸葛镇北黄家庄村,村前跋山水库碧波荡漾,村后群山连绵起伏,村内水泥路四通八达,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展现出别样的库区风情。“现在的日子有多甜,过去的日子就有多苦。”说到村子的变化,北黄家庄村老党支部书记黄善升最有发言权。

拔掉坟头土

垫出活命田

“看看现在的生活,再想想以前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么好。”坐在自家院子里那棵有60多年树龄的“枸杞树”下,黄善升回忆起了60多年前那段难忘的岁月。

1958年,为了斩断沂河水患,修建跋山水库的动员令发出。当时的北黄家庄还叫黄家庄,按照水库设计容量,黄家庄需要整村搬迁。

“老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但是国家有命令,老百姓没一个讲条件不愿意搬的。”就这样,黄家庄村分成了今天隔湖相望的南黄家庄村和北黄家庄村两个村,还有一部分迁居到了县外、省外。同时,随着水库建成蓄水,原黄家庄紧靠沂河的全部最好的土地都淹没在水库内,北黄家庄村搬迁后人均分到的地不到0.5亩,并且还都是一些贫瘠的山岭薄地。

看着只见石头不见土的贫瘠土地,不少移民的老百姓产生了动摇。这时刚刚被选为北黄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善升站了出来,并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把自家祖林里所有的祖坟坟头全部刨了,把好土运到山上垫了地。

“那时候不光本家的亲戚骂我,差不多只要听说这件事的都说我是不肖子孙。但我是党支部书记,党信任我,老百姓相信我,就是豁出命去也得对得起这天大的信任。”

也正是在黄善升这股子舍小家为大家的拼劲、狠劲的带动下,北黄家庄村的民心稳住了,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全村所有的坟头都平了,在石头窝里垫出了100多亩良田,还建起了扬水站,修了直到山顶的输水渠,北黄家庄人终于在新故乡扎下了根。

拔了庄稼地

闯出一片天

生存的根扎住了,但是耕地先天不足的问题也让北黄家庄扎下了穷根。

“那时候,外村的大姑娘一听是北黄家庄的小伙子,都是直摇头,俺村差点成了光棍村。”说起那时候的“穷”,现任党支部书记黄文忠记忆犹新。

此时,村“两委”一班人站了出来,骑着自行车,带着煎饼、咸菜到各处取致富经。最终,确定了上山种树、下湖养鱼的产业发展“两条腿”措施。

但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的村民不认可。这时,村干部们继承发扬老支书的精神,喊出了“拔了庄稼地、闯出一片天”的响亮口号,带头拔了地里的庄稼,栽上了杏树、桃树等林果,还贷款承包水面干起了养殖。

带头干是最好的宣传。桃树结果卖了钱,网箱的鱼供不应求,原先不认可的老百姓看到村里定的这“两条腿”措施不光走得快、还走得稳,便纷纷加入进来,北黄家庄村由一个穷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清掉鱼网箱

再写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这话时,黄文忠正在仔细地看村里制定的乡村旅游规划。

好山好水既是自然馈赠,也要靠一代一代的接力保护。2014年,为了保护跋山水库的水质生态,沂水县开始清理养鱼网箱。那时的北黄家庄村家家户户有网箱,养鱼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今要全部清理,部分群众思想一时难以转变,阻力重重。

这时,黄文忠把村“两委”干部再次集合起来,定下了“干部带头清、带着群众清”的工作调子,自己率先带头清理了网箱,其他村“两委”干部也第一时间做到了带头清。村干部的行动起到了最好的表率作用,北黄家庄村第一个完成了养鱼网箱清理任务。

随着跋山水库生态的不断改善,前来休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北黄家庄村抓住机遇,借机发展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不少村民上岸开起了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和果园乐,在绿水青山里寻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院东头镇 两种渠道建立 喜事新办上报机制

沂水讯院东头镇进一步明确镇、管理区、村三级责任,确保各村举办婚礼不遗漏、有人靠上主动服务、镇里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