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沂蒙的良师益友

济南时报 2020-11-16 13:59 大字

□高军

巴金对自己到访过的沂蒙山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时间过去30年还念念不忘,他在1981年5月15日写的《怀念方令孺大姐》中说:“1951年第三季度我……参加了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去过沂蒙山区。”(《随想录》第24页《真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文中描写方令孺的有关情况,也留下了一份珍贵资料。他之所以对沂蒙山区印象深刻,除了沂蒙人民的热情外,还与他和两个人的交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个人,一个是陶钝,一个是李晓岚,巴金曾向他俩虚心请教,受益匪浅。特别是李晓岚后来的人生波折,也让巴金产生很多感慨。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想尽快了解当地的有关情况,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何况自己还担任着访问团的副团长,更需要尽快熟悉当地的历史和现状,以便尽快进入角色。

巴金平常很少说话。作家高禄堂曾告诉我,他父亲高师勇当时是沂水专署秘书处行政秘书,负责巴金一行的吃住等生活安排。巴金在沂水城里住的就是秘书处,房子分里外间,巴金住在里面一间,外间住的是一个警卫员。巴金本人曾说自己1951年8月6日午后“三时到沂水,住专员公署秘书屋”。高禄堂听父亲说过,那个警卫员谈对巴金的印象,说他不爱说话,可能觉得与陌生人没话说。高师勇当时嘱咐他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

要随意议论。

8月8日这天,事情终于少一些了。晚饭后巴金和靳以、方令孺、胡绣枫等邀请陶钝到宿舍院内介绍有关情况,包括解放山东的几次大战役。陶钝是诸城人,1931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在沂蒙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对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了解得很深透。他经常在基层摸爬滚打,战斗经历复杂曲折。有一次,陶钝在沂南岸堤住宿,第二天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和当地群众跑到村东南汶河岸边的时候,被日本鬼子包围在河沙滩上。凡是年轻人,都被日军怀疑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绑起来审问,那些因害怕回答不上问题来的被马上枪杀,河滩上的群众也被扫射倒了一大批。敌人用刺刀背在他的脖子里几次锯拉,陶钝机智地以买卖人身份应对过去,并在岸堤街上一家农户里躺在床上装病号,让妻子在门口装着纳鞋底,最后才脱离了险境。陶钝介绍的这些情况,让巴金近距离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真实情况,心灵深受震动。陶钝还写了很多作品,当时正在放映的电影《卫国保家》就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他们交流起来更有共同语言。陶钝对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也都很了解,所以他介绍得就更加详细,包括当时的背景,双方投入的兵力,战场形势的变化,沂蒙人民的踊跃支前,以及其中发生的很多感人故事等。巴金得到很多教益,后来结合朝鲜战场的采访,写成被改成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里面那些浓厚的生离死别、感时伤怀的因素,与这次沂蒙之行有很大关系。

巴金求教的第二个人是时任沂水专署文教科副科长的李晓岚,李副科长一直陪同巴金,巴金也一有机会就向他提一些沂蒙山区的问题。作家高禄堂对我说,他在沂水城上学的时候多次见过李晓岚,因为曾被日本鬼子残酷折磨,李晓岚的脖子受过伤,每过一会儿,头就会不自觉地往后一仰。起初高禄堂觉得有些好笑,父亲告诉他李晓岚的革命经历后,他就再也笑不出来,剩下的唯有崇敬。8月14日,巴金和李晓岚、张峰一起在山旺庄走访了一户烈属、一户军属。

李晓岚是临沭县南白旄村人,曾在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读书。1939年参加工作,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8月先后担任沂蒙专署、沂水专署文教科副科长,所以巴金与他能有一段工作上的亲密接触,以至于在日记中多次记下李晓岚的身影。巴金回上海不久,李晓岚也调到上海水产学院(建国前称沪山大学)工作,不知他们在上海是否又有过交集。随后李晓岚又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和巴金离得更远。1973年李晓岚受迫害去世,巴金更未必知道。

沂蒙山区是巴金长久难忘的地方,我想让巴金难忘的应该也包括他虚心求教多次的这两个人。

新闻推荐

四十里堡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硕果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化强通讯员郝风晓)眼下正是红富士苹果收获上市的季节,10月22日,记者来到沂水县四十里堡镇万亩长虹果业园...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