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以“全民惠葬”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临沂日报 2019-11-14 09:53 大字

□临报融媒记者 化强 通讯员 庄琳 田宝宗 张欣

“我们这儿的老风俗是人去世以后泼汤、烧纸扎,花费多,有的家里没有钱却也跟着攀比。现在全民惠葬、丧事简办,一天就办完了,又省钱又省力。”提起殡葬改革,沂水县黄山铺镇岳庄村村民孙兴周连连称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沂水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一批民生领域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说起红白喜事,各地风俗习惯特别多,尤其是白事,一些习俗在多年传承中逐渐变了味道,不仅劳民伤财,也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沂水县就实施了殡葬改革。虽然遗体火化了,但老百姓还是把骨灰装大棺材下葬,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乱葬乱埋、占用耕地安葬的现象。”沂水县民政局主任科员贾文勇说,“不仅如此,困难群体还出现了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的现象,老百姓深受困扰,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沂水县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在全国率先对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安葬使用费面向城乡所有居民全部免费。将殡仪服务车辆纳入统一管理,将普通火化炉全部升级为高标准环保火化炉,骨灰盒由政府统一采购,把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运行费用和职工工资由县财政兜底。沂水县对殡葬服务实现了全链条改革,体现了“全民性、普惠性、彻底性”,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享受到一样的殡葬服务。

贾文勇介绍说,沂水全县每年去世约8000人,免费殡葬为老百姓一年省下约2亿元,而财政投入仅为2000万元。除了经济账,沂水还在土地、资源、安全、环境等方面取得效益,如传统散葬每年需要300亩到400亩土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1年仅需要20亩到30亩土地。

公墓建成以后,如何让群众接受公墓,改变传统丧葬方式也是当时面临的困难之一。“殡葬改革是一件民生大事。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顺应群众的意愿为原则,不管是新公墓的建设还是老公墓的改造提升,都是在经过充分调研群众意愿和群众意见基础上进行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公序民俗,因势利导。”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培瑶说。

从2018年4月份开始,沂水县探索实施了以“厚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通过试点摸索后全面推行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的“追思会”丧事礼仪模式。

“追思会”内容简短、仪式感强,还为逝者亲属节省了费用,受到群众的欢迎。推广以来,沂水县共举办“追思会”9352场,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觉自愿地采用了新的丧礼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的230多个地区到沂水县考察学习,沂水县也应邀到省内外作经验介绍20余场次。2017年8月在云南召开的“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上,沂水县作为唯一一个县区作了典型发言;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了沂水殡葬改革工作做法;山东省两次深化移风易俗促进殡葬改革会议推广了沂水经验。

沂水殡葬改革实现了从“全民惠葬”到“厚养礼葬”“逝者有安”,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认可并自觉参与。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820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3万元左右,为群众直接和间接节省丧葬费用5亿多元,节约土地600多亩、节地率90%以上,节省木材2万多立方米,实现了惠民殡葬全链条覆盖城乡居民。

新闻推荐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扶贫与 扫黑有机结合“双向发力”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沂水县龙家圈街道聚焦扶贫与扫黑斗争双向发力,将脱贫与扫黑除恶行动有机结合,加大案件查办和惩...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