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温度
□孙海英
沂蒙精神积淀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深层次也是最为朴素的精神追求,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也承载着为新时代新征程增加新的精神增长点的历史使命。因而,沂蒙精神自始至终具有着时代的温度和力量,这种温度和力量既源于沂蒙山区革命历史的厚重,也源于沂蒙精神始终与时代的和频共振。不同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的温度始终与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定跟党走和沂蒙人民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节拍相吻合。
走进沂蒙,“红嫂”的故事和孟良崮战役的炮火硝烟仿佛就在昨天,今天“物流天下,商都临沂”的现代气息正扑面而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不感受到沂蒙精神背后的温度和力量。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是增强沂蒙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特别是沂蒙精神不仅成为沂蒙人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指引和支撑,而且也成为助推临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引擎。
一 沂蒙精神的温度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
文化的温度和力量与文化创造的主体有着直接的关系。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生成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沂蒙精神创造主体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进驻沂蒙山区开始,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才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同熔铸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发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了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沂蒙山区人民的沂蒙情怀。从厉家寨的战天斗地到九间棚的“九柱擎天”,从沈泉庄的集体富裕到临沂商城的磅礴崛起……时代的每一次脉动都见证着优秀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战火中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沂蒙精神,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旗帜上也镌刻着无数当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和践行,没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身体力行的诠释,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不可想象的。
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温度就是沂蒙精神的温度,因为沂蒙精神的旗帜上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大义忠诚与责任担当。沂蒙精神的温度是滚烫的,它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程中,它存在于优秀共产党员的灵魂和血液中。感受沂蒙精神的温度,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向血洒沂蒙大地的革命前辈看齐,就要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看齐。
二 沂蒙精神的温度源于人民群众对“信念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践行
沂蒙精神来源于群众,创造于群众,群众性是沂蒙精神有别于中国共产党其他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演绎沂蒙精神的有战斗在这里的共和国主席、开国元勋,有英勇的人民军队,更多的则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一群普通的沂蒙女性书写的看似普通的故事却足以让无数的英雄传奇黯然失色;“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龙顶山上写春秋”的九间棚……不同时期或悲壮或豪情的壮举都令人肃然起敬。无论笔走沂蒙还是触摸现实,认识沂蒙山人是从一个个“红嫂”开始的,感触和领悟沂蒙精神是从沂蒙人民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永远跟党走的铿锵脚步中开始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沂蒙精神的力量最根本的就是信念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懂得取舍。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像沂蒙人民一样“信念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人民群众的温度就是沂蒙精神的温度,因为沂蒙精神的旗帜上写满了一串串普通人的英名和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沂蒙精神的温度是实在的,无论行走在乡野村舍还是人流如织的临沂商城,都能从普普通通的沂蒙人身上读出那坚定的目光,看到踏实的脚步。因为宽厚、忠诚、大义、勇于担当和永远跟党走早已熔铸在沂蒙人民的血脉和灵魂中,成为沂蒙人民的精神基因。解读“临沂模式”或“临沂样板”,破解临沂率先突围跨越发展的“临沂智慧”或“临沂答卷”,要从群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踏实中找答案,他们是沂蒙山挺起的真正脊梁。感受沂蒙精神的温度,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践行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 沂蒙精神的温度源于沂蒙人民对“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不懈追求
战争中滋生、烽火中煅烧、磨砺中崛起、改革中发展的沂蒙精神内涵在不断丰富,影响在不断扩大,但始终有一个主旋律历经岁月淘洗却从不曾褪色,那就是敢为人先的决绝和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在中国革命史上,沂蒙人民的牺牲是巨大的,沂蒙人民的贡献是独特的,有些事迹或许很难再找出第二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是何等的惊世骇俗,王换于“自己的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不能让烈士断了根”是怎样的大爱无疆,“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又是怎样的慷慨悲壮!敢为人先,敢于倾其所有的气度和胸怀,这是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温度。上个世纪50年代,“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厉家寨艰苦奋斗竖起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从1956年开始,“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沂蒙大地以“千库万塘”锁蛟龙的气概兴办水利向穷山恶水宣战;80年代,“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九间棚人整山治水脱贫致富凝聚成了“九间棚精神”;从80年代开始,“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商城人把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发展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物流之都。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不懈追求,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的温度。
沂蒙人民骨子里渗透着宽厚与包容的秉性,沂蒙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代在进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沂蒙精神不断注入不同的时代元素,也不断把沂蒙人民创造的新的精神品质吸纳进来。时代的温度就是沂蒙精神的温度,因为包容性和与时俱进始终是沂蒙精神的理论品质和主基调。沂蒙精神的温度是鲜活的,它延续着历史的厚重,承载着现实的重任,肩负着未来的使命,也就是它始终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因而,沂蒙山区跨越发展的成就之所以颠覆很多人的想像,就与沂蒙精神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独特品质有关。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推荐
□临报融媒记者刘红东实习生张馨之翟进孝,1931年生,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新泰市龙庭区望驾山村人。沂水县粮食局...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