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吟》 赏春宴游忆兰亭

成都日报 2019-04-29 03:26 大字

《兰亭雅集图》局部 明 文徵明

《修禊吟》是一支饶有趣味的小曲,最早谱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 (1549年),并在之后的《松弦馆琴谱》《澄鉴堂琴谱》《大还阁琴谱》《卧云楼琴谱》《天闻阁琴谱》等八部明清琴谱均有记录,它的标题向我们暗示了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趣。

“修禊”,又称“拔除”“拔禊”,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或三月初三),人们纷纷聚集在东流曲水之旁,沐浴、祭祀、嬉戏、采摘、饮酒、赋诗……年复一年,永不止歇。这一古老的习俗曾给予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熏染。

上古先民于此时,都会在水边沐浴洁身,祈福禳祸,并以“水上浮枣”“临水浮卵”等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希求生育的平安;《诗经》里的年轻人,到了这个时候,也要到洋洋涣涣的溱河洧河边,折了芍药兰草,男女和悦,相互致意。《论语》里孔子要弟子“各言其志”,当其他弟子言志之后,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听罢此言,夫子也不由得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一段人们熟知的话,从字面上看,说的正是修禊,“暮春”三月,是事件发生的月令时节;“春服”,这是春祭之服;“浴乎沂”,在沂水中沐浴。之后老老少少,融洽自在,吹着风儿唱着歌回去,这是多么温馨美满的一幕,难怪夫子也要感慨!在这一刻,阳春三月的和畅,人与人之间的和悦,天人之间的和谐,一派熙熙穆穆的太和气象。

当然,最有名的例子还要属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集会,修禊与文士雅集相结合也在他们的兰亭之会中大致得以定型。《兰亭集序》中是这样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说对修禊的过程语焉不详,但大致环节还是清楚的。修禊的主持者也是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命题分韵之后,主持者以羽觞置酒于上流,任其漂浮而下,参与者往往夹水列席而坐,酒至则呈诗献咏,不成诗者立罚不迨。这场修禊活动是如此经典,尤其因王羲之辞翰俱妙的《兰亭集序》中流露出的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使修禊以一种艺术的超越的姿态,脱出了原有仪式内涵的界定,成为排遣心灵、宴游抒怀的手段,进而成为追求超脱世俗、追求心灵静谧自由的人文情怀的表达与理想人格的升华。

总言之,修禊活动的意义十分丰富,概括说来,这是一个以生命意义为底蕴、以诗学境界为升华的文化系统,既是生命的仪典,也是诗乐的仪典。而对“修禊”及其背后的情感意涵有所了解之后,我们也就能对明清琴人们制作的《修禊吟》这一支小曲有更深的体悟,这实在是一首古人向外发现自然之熙和,向内发现自我之深情的“春之声圆舞曲”。

这支小曲别称“小《阳春》”,其中自然也有“猗猗季月,穆穆和春”“春服既成,景物斯和”的喜悦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的暮春之感伤。

此曲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乐曲为三段,发展到清代《大还阁琴谱》,则以原有旋律为骨架,逐渐填补、润色为四段。以《大还阁琴谱》本为例,乐曲虽然短小,但非常精彩,气韵悠长,尤其一些较长的乐句,值得慢慢咀嚼、回味。曲调不像《神人畅》《禹会涂山》等与祭祀、仪式有关的琴曲那样庄严宏大,而是活泼泼非常悠扬抒情的旋律,顾盼含情,一气呵成。曲中既有表现散缓的仪式音乐的形象,又有节拍规整、错落有致的泛音段落,欢快地吟唱一般,在商音上打转,最终回落于宫音。或许这正是琴乐之中对当年“映带左右”的“清流激湍”和“列坐其次,一觞一咏”风雅场景的模拟与再现。

《西麓堂琴统》中有《流觞》一曲,其题解中有“永和诸贤修禊兰亭,萧爽放达之兴,脍炙千载,后人遂有此曲,江左之风高,概可想见矣”的说明,可见其旨趣与《修禊吟》相近,二者对听,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脍炙千载的“萧爽放达之兴”。

新闻推荐

山东公开中央环保督察问责情况 通报案例涉及临沂一例

本报4月23日讯(记者付茜)22日,山东省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2017年8月10日至9月10日,...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