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北京震撼唱响再掀热潮 用音乐语言再现沂蒙精神

山东商报 2019-03-16 10:01 大字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14日和15日,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北京连演两场,其浓郁的山东风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壮烈的革命故事为观众带来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现场观众自发的掌声、叫好声和难以抑制的泪水都传达着剧目的震撼和真实。这部时长150分钟的民族歌剧,酣畅淋漓地为首都观众呈现了气势恢弘、满载豪情、感人至深的英雄史诗。记者许倩

历史再现

日前,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进京连演两场,震撼的现场和感人至深的演绎,真情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让千余名现场观众不禁声泪俱下,全剧结束后,现场起立的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叫好声和掌声接续不断。

“非常震撼。整个剧从头到尾非常流畅,演员、舞美、音响等方面都非常棒。”舞台上的感人瞬间让观众王静格外激动,她说:“我只说两句话,只见时光流逝,不见英雄迟暮。这个英雄是我们舞台上的英雄,是我们沂蒙的娘,同时也是我们所有的主创人员。”

“我轻易不流泪的,今天不是我老了掉眼泪,因为这部剧太好了。”知名表演艺术家刘炽炎看完整场演出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编剧好、作曲好、导演好,几位主要演员真棒。过去我们军队都有这么一句话叫‘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部戏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场面,却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经历,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军民之情、夫妻之情、父女之情、母子之情,把人间大义大爱浓墨重彩地描绘成了一台史诗化圣卷。”

“这部歌剧不仅是中老年人喜欢,年轻学生也很喜欢,许多学生说没想到歌剧比电影还好看。”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沂蒙山》艺术总监张桂林将该剧的成功归结为投入了感情的精品意识。“这次《沂蒙山》的创作,从创意到搭起班子整整磨了两年,尽管收获了成功,但主创团队还将继续打磨。作为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讲好我们的红色故事,传承好我们的这种革命的精神。”

真情还原

历经十余次采风,剧本反复打磨,民族歌剧《沂蒙山》的舞台呈现效果震撼而又真实。在时长150分钟的六幕表演中,观众们数次自发的掌声和叫好声、难以抑制的泪水都在传达着这一点。对于爱梅而言,看到祖辈和家乡的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内心备受触动。

“这部歌剧非常好,反映了战争年代沂蒙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的感情,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死亡留给自己。”于爱梅告诉记者,观看演出的过程中自己也想象到了自己的奶奶和母亲创办战时托儿所的场景,十分感动。“那个时候真的是这样,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也要照顾军人的孩子,要为他们保住根。”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海棠由一心只想过自己幸福生活的普通村民,逐步成长为积极支前、自觉投身抗战洪流的坚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

如《沂蒙山》中所呈现的那样,战时的沂蒙山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将士们在前线为了老百姓冲锋陷阵,将危险挡在前面,老百姓在后方才有了相对安全的生活,因而一定要照顾好将士们的孩子。”于爱梅说,那时母亲养育了40多位战士的后代,自己的四位哥哥却不幸夭折。

张桂林介绍,剧目的内容都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在层层递进的情感波澜中讲述沂蒙山的厚重历史。“其中的第一场就是由渊子崖自卫战改编而来,第四场反映了大青山突围战的历史,剧中夏荷这一人物则以战时辛锐等人为原型来塑造。”

打造精品

其实,多年来在沂蒙这样一片热土,先后孕育出了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柳琴戏《沂蒙情》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歌颂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的同时,也整体性呈现了沂蒙山根据地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做出的贡献。

张桂林介绍,打造民族歌剧《沂蒙山》,最初的目的也是推出新时代山东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推动山东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转变。“具体到舞台艺术领域,山东更偏向于戏曲大省,全省走上全国文艺舞台的主要是戏曲剧目。山东舞台上原创性歌剧剧目太少,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也是为打破这一山东舞台艺术的短板,为建设新时代山东舞台艺术高峰之作,开拓一条新路。”

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山》大胆借用音乐剧的表现手法,这种音乐的处理使咏叹调、宣叙调、重唱衔接更加自然,具备了推动剧情的功能性,并让剧情更加流畅。张桂林介绍,《沂蒙山》填补了民族歌剧中女中音没有咏叹调的空白,在旋律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叙事的功能。此外,该剧还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机混用,呈现出别样的音乐体验。

歌剧《沂蒙山》的创作是山东舞台艺术推进中的一部分,据悉,山东目前在推进传统文化创作的同时,也在打造红色文化和现实题材的创作。“比如讲述黄河滩区基层党员干部探索创新扶贫路径的吕剧《一号村台》和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等,此外还在推进大运河文化的创作。”张桂林介绍。

精神传承

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和“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奶奶和母亲身上的沂蒙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于爱梅。退休后,于爱梅也走上了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道路。

2004年,于爱梅积极组织妇女拥军,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从此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首反映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颂》,如今又谱写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于爱梅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协会、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筹集拥军优属慰问金,到各地走访作红嫂事迹报告3000多场次。在她看来,沂蒙精神需要代代相传。“作为沂蒙的一员,我经常听老人讲战争年代的故事,也教会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不忘初心。”于爱梅告诉记者,多年来自己一直坚持红色教育,以传承、弘扬和践行红色文化。

沂蒙精神在当代仍需要传承下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于爱梅表示,“比如现在各地发起的公益活动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帮助别人本身也是沂蒙精神的一种传承。”

新闻推荐

车厢“开口”跑高速司机竟称“难得糊涂”

本报3月14日讯(记者范彩霞通讯员陈泷鑫曹菲)3月12日,青兰高速沂水大队民警巡逻至辖区185公里处时发现最右侧车道行驶着一...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