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为乡土立传 王晓梦

淄博晚报 2018-09-21 09:54 大字

乡土是一种论述,它总是指涉着乡土的过去和现在,指涉着写作者的身份及他曾经的离开与眷顾情怀。赵德发说,土地和农民能引起他最为持久、最为深沉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取向是他作为农民儿子的血质决定的。赵德发出身农民,在蒙山沂水的孕育中成长,丰富的沂蒙生活记忆,10年的乡村教师生涯,8年的基层干部经历,使他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同情,也获取了大量的农民生活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赵德发一直自觉地认识到他“是农民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以描写土地为己任的作家。”

所以,农民情结就成为赵德发乡土小说建构的重要支柱。从早期的《通腿儿》开始,在之后的《樱桃小嘴》、《断碑》、《窖》、《止水》、《小镇群儒》、《回炉》等中短篇小说中,他总是能切开乡土的内在肌理,为我们展示出世纪行进过程中的乡村变迁。他总是以源自心灵深处的文字,切中于乡村大地上生存着的乡民的心理之根,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乡民内心世界和生活图景。他对他曾生活并一直眷顾着的乡村始终在温情注视与回望,对生活在他笔下的乡村普通乡民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现实苦难、生存困境充满了温情悲悯,这使他的文字总能触及到乡土与乡民的精神核心层面。

赵德发始终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体悟能力,关注着自古以来匍匐劳作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农民深重而悲苦的历史命运及其担负的社会、人生重压。赵德发站在为他的乡土立传的写作立场,开始了更为艰难的深入探寻,他深入乡土的文化肌理,去发掘中国乡土的根脉。在乡村发展加速的行程中,赵德发雄心渐生:“要用三部长篇小说也就是‘农民三部曲\’的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农民在二十世纪走过的路程,写一写他们的苦难与欢欣、他们的追求与失落。”在赵德发看来,农民的精神形象在历史动荡中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久将不复存在,于是他力图在“农民三部曲”中把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农民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心灵变异进行全景式的呈现。“农民三部曲”对土地、道德和权力的聚焦的确表现出立足于农民生存现实的“倾向性”,而这些问题又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症结,是中国摆脱现代性危机、构建和谐社会、走向生态学时代无法回避的障碍。赵德发的思考因而超越农业文明的单向视野,敞开对中国乃至人类生存的历史性考察。作为一种根性的写作,赵德发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融入村落、家族和个人命运,并对其进行深度探幽和精微呈现,努力践行自己的文化伦理重建使命。

总观“农民三部曲”的创作,赵德发怀抱儒家传统的济世情怀,坚持现代文学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意欲借助文学想象剖析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重阻力和两难困境,其凌云壮志自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对土地、道德、权力的提炼,堪称慧眼独具的发现。古老的中华文明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最高成就,而土地、道德与权力就是书写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史的三个关键词。土地是民生之本、国家之本。自古以来,围绕土地的血腥争斗从未停息。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源远流长,已融入民族文化血脉之中。同时,道德与权力结合,又成为统治者驾驭百姓的意识形态工具,与权谋文化一起,形成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必然是土地、道德与权力的生死蜕变,这是赵德发“农民三部曲”重构历史的独特思想发现,体现了赵德发张扬主体性思考的史诗性追求。

新闻推荐

家长不得空,可把孩子“寄”回老家 市内八个汽车站启动“中秋圆梦”计划

本报9月19日讯(记者赵波通讯员李男)9月19日,交运集团市内八个汽车站同时启动了“中秋圆梦”计划,没有家长陪伴的...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