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鼓奏金錞

济南时报 2018-05-10 00:00 大字

□刘丽丽 李振

錞于

洛庄汉墓陪葬坑与祭祀坑有36座之多,其中乐器陪葬坑出土19件编钟、6套石磬和鼓、笙、錞于等西汉王室乐器,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汉代音乐史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乐器宝库,对汉代音乐史及礼乐制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钟和编磬大家非常熟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件较为少见的乐器——錞于,它就静静地等在济南考古馆的西厅,期待与您的相逢!

錞于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春秋至汉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外形如钟。《周礼·地官》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郑玄注曰:“錞,錞于也。圆如碓头,与鼓相合。上大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合。”最初应用于军队作战,后演变为宫庭乐队使用。文献记载、实际测音表明,錞于属于不定音高的非旋律乐器,也就是不具有明确的音高和一定音阶性能的乐器。虽不能与被称之为“金声玉振”的编钟、编磬相提并论,但在古代社会音乐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迄今出土的錞于有150多件,集中在湘西、鄂西、川东、江浙和山东地区,每个地区发现的錞于都有各自不同的形制和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属性。

作为乐器,錞于的形制与音乐性能息息相关。绝大多数錞于有纽,可以吊悬击奏。从音乐声学角度看,悬挂部位和器身接触少,錞体的振动可减少阻尼,使振动能量达到最大,音响效果更好。经专家测音,錞于的最佳敲击发音部位在筒身偏下、口沿之上的地方,发声原理与钟是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中空、壁薄的圆筒或椭圆形筒体,起着共鸣的作用。从文物本体上看,洛庄汉墓錞于没有特别明显的敲击痕迹,可能使用时间并不长。

从考古发掘中看,錞于有以单件出土的,也有多件组合。史书中錞于常与鼓相和,如《周礼·地官》载:“金錞和鼓。”《淮南子·兵略训》:“鼓、錞相望。”既然鼓分六级,那与之相和的錞,在金錞、金镯、金铙、金铎这“四金”中也可能是有等级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一枚乐简上书:“击屯(錞)于、铙、铎各一人。”可见錞于也与饶、铎等乐器共同演奏。洛庄汉墓出土的錞于,是与钲、铜铃共同悬挂于同一木架之上,对进一步认识汉代早期的“乐队”组成提供了新的资料。

那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到錞于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錞于主要用于军队的号令,《国语·晋语》云:“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擏其民也。”唐代贾公彦疏云:“錞于之名,出于汉之《大予乐》官。”说明錞于与汉《大予乐》之间有某种关系;而东汉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可见錞于也用于祭祀。另在《周礼正义》中记载:“金錞于亦以和乐。”一些地区墓葬中也常见錞于与编钟、编磬等旋律乐器一起,表明錞于还可用于宴享娱乐的场合。洛庄汉墓出土錞于即属于此类情况,乐队中有了錞于的加入,旋律定会愈加丰富。

洛庄汉墓出土的錞于,与沂水刘家店子1号春秋墓、临淄汉初齐王墓所出的3件錞于形制几乎完全一致。洛庄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属齐,距齐都临淄不远,汉初属济南郡(国)。这些錞于出土地望相近,造型相同,一脉相承,属于同一风格。因而有些专家认为,山东半岛是錞于的发源地之一,是东夷人的创造。但也有不同之处,那3件錞于通体素面无纹,而洛庄汉墓錞于在腔体下部两面饰一笔勾勒的阳线鹰纹,图案独特,形象生动,创意奇巧,在国内已发现的錞于中可谓无与伦比。之所以在錞于上铸鹰纹,可能与东夷部的鸟崇拜有关。

在先秦时代,山东地区曾被称为东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礼记·王制》记:“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说:“夷,东方之人也。”从距今9000年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汉书·地理志》云:“冀州鸟夷。”《大戴礼记·五帝德》曰:“东方鸟夷民。”而在考古发现中也印证了文献的记载,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以鸟为题材的艺术品,鸟的形象在陶器、玉器上都有出现,有的是作为纹饰,有些直接做成鸟的造型。洛庄汉墓錞于铸鹰纹,应是鸟图腾崇拜的延续和反映。

考古发现所展示的不仅是物质信息,更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历经春秋至汉代的錞于,绝非一件单纯的乐器,也是一段历史、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一个侧面。

新闻推荐

沂水马站镇 “五字 ”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本报5月4日讯(通讯员解魏杨晓)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沂水马站镇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考、问、查、看、治”五字工作法,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字工作法:一是“考”,以试卷答题...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