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农场带动全村换新颜

大众日报 2018-03-13 07:40 大字

□刘兵徐雪报道图为去年11月在天地合家庭农场,周围的许多村民参与到有机苹果的采摘中,获取劳动报酬,脱贫致富。□本报记者刘兵

3月的沂蒙大地,乍暖还寒,而每个周末,沂水县沙地村旁的天地合家庭农场里,游客总会络绎不绝。身为农场负责人的徐雪虽在孕期,身体不便,但也不得不投入到游客接待的工作中来。

“很多游客看中我们这里的有机作物,这个季节正好是大棚草莓成熟期,特别适合亲子家庭游。”徐雪告诉记者,目前该农场全年种植有富士苹果、晚熟蜜桃、樱桃、葡萄、莲藕等近十种有机果蔬,基本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产品业态。

行走在农场的角角落落,看着眼前的各种景致,徐雪感慨万千。2011年,她从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创业,与团队一起用了近7年时间,打造出这个1700亩的精品农场,过往的各种挑战历历在目。

在规划和建设之初,由于流转沙地村的土地是典型的沂蒙山地,地里乱石较多,地势高低不平,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徐雪便住宿于工地,亲自带领工人参与整地。从引水引电到建设大棚,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之后,农场基本成型。

“农场农场,得有作物才叫农场。”徐雪说,天地合家庭农场从最开始建设时,就本着生态为本的理念。原先的山地,土壤贫瘠,虽然通过直接撒化肥,可以短时间内高效改良,但不可持续。于是,徐雪与团队寻访专家,历经数月,终于找到良方——通过对土壤进行深翻、灭菌,栽植鼠茅草,使用东北非转基因豆饼、内蒙古羊粪等肥料,可以实现土地成分的转换。

土地增肥了,害虫怎么办?围绕花果虫多的情况,该农场又与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合作,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制订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控方案,保护园区内生态平衡。

记者在该农场的大棚中看到,角落里的检测设备通过一根根电缆,向总控室实时传送着数据。“这是我们利用互联网新建立的标准化种植流程,未来可通过设备记录农资数据,自动生成农事档案,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完整的质量追溯路径。”徐雪说,这就实现了作物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态监管。

单纯做生态作物种植和农事体验,业态单一。要想做精做强,还需要更多元素的融入。徐雪明白这一点,并从最开始规划时就考虑在内。

“田园综合体式的精品家庭农场,这是我们的探索目标。”徐雪指着农场远方的别墅群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前来预订林下花墅民宿的人不多。进入4月,不光是民宿,草坪上的帐篷也会多起来。

“农场+旅游”,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天地合家庭农场目前拥有花季观赏、自然垂钓、林阴漫步、树下花墅、农家乐美食等游览体验项目,已初步形成吃、喝、玩、乐、住、行一条龙服务体系。有游客评价此地:在青山、水畔、果园中爬山、踏青、体会农业劳动之乐,古朴而生动的农业景观让人心旷神怡,参与式的采摘带来无穷乐趣。

作为临沂唯一获评2017年山东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的徐雪,在农场发展的同时,更懂得反哺乡邻、共同致富。农场在建设之初,便按照1000元/年标准流转沙地村、东郭庄村16户贫困户的32亩土地,实现人均年增收900元;以每亩地560元的价格流转沙地村310亩荒滩,增加该村集体收入16万元。此后,农场通过金融生产贷方式承接了60户贫困户,占该村贫困户的96%,实现其人均年增收1500元。伴随农场的扩大,徐雪又动员周围贫困户到农场就业,目前有75人到农场参与种植管理工作,21人参与旅游服务工作,人均年增收3.5万元。

村民有钱了,村容改变了。原先杂物乱堆乱放、河道淤塞、墙体涂鸦凌乱的沙地村,如今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墙面粉刷一新,老房子的墙体上,“沙地一家人”五个红字镌刻其中……一个家庭农场,带动了沙地村旧貌换新颜,也让乡村旅游更加充满活力。临沂市旅游发展委主任解东介绍,近几年,临沂当地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自身特色,发展起休闲旅游,天地合家庭农场的精品发展之路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

■记者手记

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场+旅游”的方式进行经营开发,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当前,山东省家庭农场旅游热度可期,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更期待通过质量的提升,涌现出更多精品家庭农场,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的亮点。

新闻推荐

守护临沂人“舌尖上的安全” — 访市食药监局党组成员、稽查支队支队长邢波

□本报记者王丽丽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怎样才能守护好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