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我…… 孔 瑾
古人云:“开卷有益。”愚以为,读书当读经典。经典作品如美酒,愈陈愈香;经典作品亦如故友,愈老愈醇。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近日公布,语文学科将儒家文化经典著作《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家书柜中,就有两本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一本是张燕婴译注、加注汉语拼音的《论语》,适合亲子阅读、学生诵读;另一本是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大字本),配以清刊本《圣迹图》,装帧精美、赏心悦目,适合专业探究、爱好收藏。
我喜欢看《论语》,不独因其能滋养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我的职业发展提供启迪。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从业者,尤其是面对今天高考的巨大压力,怎样在喧嚣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让我的职业给学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一直在困扰我。翻开《论语》,品味如玑字句,字里行间,我找到了答案。
什么样的人能够从事教育?《论语》告诉我们要“身正,而后正人”。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老师定下一个制度时,自己千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身正,而后正人”,这理当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什么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论语》告诉我们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会有职业倦怠,但是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哪怕是一丝丝不耐烦的神情都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老师就是摆渡人,静静地守候在渡口,用自己的真诚与宽容,为学生的智慧摆渡,为学生的心灵摆渡,为学生的青春摆渡,在每个晨曦与余晖中摆动着手中的桨,给孩子们一路导航,陪孩子们一路成长。
什么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论语》告诉我们要“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首先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而举一反三,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老师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什么是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论语》告诉我们要“一日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作为古人每天尚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我们在从事教育事业中又怎能不进行深刻的反省呢: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社会的重托;是否对得起学生,不辜负学生的信任;是否对得起同事,不辜负同事的支持。我们教育的学生,不应该成为一个又一个考试机器。为什么我们教育学生答题之后要检查?难道只是为了少丢分吗?其实,答题之后认真检查的学生,在生活中也更善于自查和反省,能够正视自己、完善人格。我想,人的健康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什么是最美好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暮春三月,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乘凉,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这种无忧无虑的身心自由,不也正是今天人们追求的“诗和远方”吗。所谓教育,不仅仅是生产一个又一个复旦、北大和清华,更是要植根于当下生活,让每个学生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教育工作者要有什么样的心态?《论语》说要“心存‘浮云之志\’”。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终其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执著的心里。
《论语》作为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书中沉淀着永不过时的教育真理,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细细品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宋代政治家赵普辅佐君王的利器;我想,一部《论语》犹如一盏明灯,它更可照亮教育者前行的征途。
新闻推荐
我与高明相识并引为挚友,基于许多人生际会———如我们都出生于红色沂蒙首府临沂,都从沂蒙故乡参军入伍,都长期在党的宣传部门工作等,但根本在于对他人格、文品的认同。高明在部队当过放映队长、宣传...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