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鸭子潇洒“飞”过长江去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薛红霞 张萍 通讯员 于彬彬
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江南肉鸭市场,每三只小鸭就有沂南的两只。每年上亿只北方“旱鸭子”如何跨过长江,并牢牢占据了江南市场?
春节前后,记者走进肉鸭主产地沂南县辛集镇,探寻沂南肉鸭产业的发展路径,解锁他们的成功“密码”。
问市场 一只鸭子要杀多少刀
很难想象:二十多刀!
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刀?
沂南县辛集镇党委书记尹传亮给出的答案是:“从过去的一刀完活,到现在的二十多刀分割,是出于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市场考量。”
腊月廿四,山东鸿雁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赤条条的鸭子整齐地吊挂在生产线上。50多岁的张大姐左手捏住鸭脖,右手挥刀快划,一只只鸭翅纷纷落进工作台上的自动分级秤里。
张大姐挥刀的节奏必须和生产线同步,没有停下来休息的空隙。她一边忙而不乱地干活,一边和记者聊天:“这不是到年底了嘛,要货的订单多,我们只好加班加点连轴转,一天得干10个小时左右。一天能削多少只翅子?这可不好说,反正就是不停地干呗,啥时完活,啥时收工。”
这时,正在调度生产的车间负责人大刘提着对讲机走过来接上话茬:“一般熟练工人一分钟能削90只左右的鸭翅,这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我们两条生产线上有500多人,每天加工10多万只白条鸭,产出150多吨鸭产品。”
厂内的发货区里,一箱箱产品堆积如山,工人们忙着往大货车上装运。面对此情此景,公司总经理王发年脸上并无多少喜色。“白条鸭市场行情不好,我们可谓是逆风行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效应持续放大,产品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谈到市场行情,王总显得有些无奈。
同样是从事肉鸭产业的企业,与鸿雁公司紧邻的泉润食品公司的总经理林青雨则是胸有成竹:“我们的订单排期排到了腊月二十九,去年公司产值做到了2.6亿元!”
面临着同样低迷的市场行情,泉润食品公司的底气从何而来?
坐在办公室里,林青雨悠闲地煮着一壶茶,侃侃而谈:“改变不了的是市场行情,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产品营销方向。只要号准了市场脉搏,超前谋划,就能重塑价值链,搏击风云变幻的市场。”
早在2018年,泉润食品公司就根据预测的市场走向,果敢地进行了一场自我革命,对产品线路做出了大调整,彻底退出白条鸭屠宰加工,改做以脱骨鸭掌为主的休闲食品,从初级产品转向精深加工,一举完成了鸭产品的价值链重塑。他们生产的“鸭寨夫人”脱骨鸭掌,深受江南消费者喜爱,去年8月份线上狂销80万单,荣获天猫TOP榜鸭掌类全国月冠军,一袋6只装的脱骨鸭掌卖到58元。
尹传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过去初级加工白条鸭,到现在进行二三十刀分割,而后精深加工,一只鸭子的价值被放大了好几倍。鸭子全身都是宝,鸭翅、鸭脖、鸭爪、鸭头、鸭内脏加工成休闲食品后效益迅速攀升,而最不值钱的就是鸭肉了。因此,对肉鸭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寻求更高附加值势在必行。
探产业 一只鸭子56天的“行走”
“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沂南”,虽是一句戏言,却也是实打实的表述。
一枚鸭蛋,经过28天孵化出鸭苗,喂养28天出栏,就要被送进屠宰场,走完它56天的一生。
腊月廿四,是传统节日的小年。位于郑满园村的山东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9个100米长、17米宽的养殖大棚十分壮观。
管理人员领着记者掀开一道厚厚的布帘,进入了空调恒温养殖大棚。棚内灯光昏暗,记者过了一会才慢慢适应。一排排4层的养殖架上,密密麻麻的鸭子列队站立,整整齐齐,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工人老宋按下自动控制按钮,开始给鸭子加料、加水,这些活儿都无需手工来做。老宋说,这个养殖大棚里的5.8万只鸭子已经27天了,明天就出栏。
为什么生长期只有28天?山东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孵化场负责人徐军峰介绍,目前鸭产品加工实行标准化,对产品规格的限制相当严格,鸭子大了不行,小了不行,胖了不行,瘦了也不行。樱桃谷鸭吃大约一斤四两配比饲料就能长一斤肉,28天下来,每只鸭子恰好长到3至4斤重。
这些鸭苗从何而来?从被拉长的产业链上来。
温度35.69℃,相对湿度59%……记录下当天的数据指标,徐军峰拉开箱体式孵化机,里面一只只小黄鸭已经破壳而出。
“每箱可以装1万枚种鸭蛋进行孵化,明天这一箱鸭苗就可以全部孵完。”据徐军峰介绍,鸿雁公司孵化场每月都要孵化140余万只鸭苗,孵化好的鸭苗马上被送到沂南县各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手中。
以龙头加工企业为“链主”,沂南县肉鸭产业链条不断进行着双向延伸,往上游延伸的是养殖屠宰,中游是粗加工、深加工,往下游延展的是市场销售,逐步形成了从孵化、养殖到屠宰、深加工及销售的链条体系。
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沂南县每年肉鸭屠宰量7亿只,仅辛集镇就达3亿只,全镇目前已发展养殖大户226家。
在沂南,有“合同鸭、市场鸡”一说,说的是运营方式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签下合同的肉鸭养殖户旱涝保收,而风险则由加工企业来背。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辛集镇黄山沟村养殖大户高房宁在养殖场悠闲地散步。谈起今年的效益,高房宁笑得合不拢嘴:“前几天刚出栏了17万只鸭子,全部被鸿雁公司按合同价收购了,今年肯定过个好年!”
一只沂南鸭放大的“发酵效应”,在鸭爪脱骨加工环节也一样十分突显。
在银河村内的一家加工点,几个妇女在忙着操作两台“土法”研发的机器,为鸭爪剔骨。正在操作机器的老板孙守来告诉记者:“我这里一天能剔300公斤鸭爪,每公斤加工费三块八,也是笔不错的收入。”
“鸭爪脱骨加工点在辛集镇已经饱和,当地很难找到工人,不少企业只好跑几十里到外地去建。“同行的镇党委宣传委员于彬彬告诉记者。
鸭子56天的短暂一生,把肉鸭产业链条越拉越长,价值链越夯越实,进一步完善了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出良性的运营生态。辛集镇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镇肉鸭养殖户达169户,加工企业发展到12家,肉鸭产业带动了全镇1.6万人就业,仅此一项,可增收8亿元。
访渠道 沂南鸭如何过长江
南方人喜欢食鸭,但生活在长三角的市民们未必知道,他们的餐桌上,每三只小鸭就有两只来自沂南。
沂南是“全国肉鸭生产加工第一县”,国内20%左右的肉鸭屠宰都集中在这里,沂南小鸭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65%。
那么,每年上亿只鸭子是如何跋山涉水,一路“闯入”江南市场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沂南县云禽智能科技平台的建成使用,让大数据成为捕捉市场信息的“高参”;数字化销售,让沂南鸭产品市场在握。
沂南县云禽智能科技平台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类鸭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行情,市场走势等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即时传送给县禽业发展商会和各大企业,为他们快速研判决策提供参考。
鸭子南下,云仓功不可没。去年,沂南县采用“行业商会+投资公司”模式,成立智联云仓管理公司,提供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冷链存储、专线物流、云端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实现市场化、智能化、专业化管理运营。
江南,沂南,虽千里之遥,但近在咫尺。
辛集镇驻地不远处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厂房座座,一片工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这是建设中的沂南县食品产业园和铁路物流园。
瞄准500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和大宗货物仓配集散中心及分拨中心,沂南县按照园区化布局、全产业链条发展的方向,着力打造“商仓流”一体化园区,一体规划建设了食品产业园和铁路物流园。“两园”一期投资80亿元、占地2097亩,将于年底全面建成。
春节刚过,山东云仓40万吨冷链物流加工项目工地上已是机器轰鸣、热火朝天。指点着巨幅规划图板,尹传亮踌躇满志:“山东云仓作为省重大项目落地辛集,为当地畜禽、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大型冷链物流优势。项目建成后,年可周转储运冷链食品41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2.2亿元,吸纳就业3000人。”
以共享生态的冷链食品加工园区为核心,进行上下游产业整合,沂南县搭建起了产业集聚新平台。目前已吸引“千喜鹤”“中快”“王小卤”等餐饮名企进驻,推动食品产业由畜禽屠宰、初加工向休闲、团餐、调熟类食品转型,助推全县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
“两园”毗邻、互为依托,公铁联运、铁海联运、冷链专运、多式联运,突显出沂南食品集产业集聚、物流加工、生态共享为一体的叠加优势,让沂南鸭子“乘着”云仓,“踏着”冷链,潇洒“飞”过长江去。
新闻推荐
1月23日,沂南县依汶镇南栗沟村京庆农业采摘园里,工作人员忙着采摘、装箱、邮寄有机蔬菜,一片繁忙景象。据悉,该采摘园占地面...
沂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