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村,一颗赤诚的初心 记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凤德
南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李凤德和村志愿者们一起打扫、冲刷暴雨留下的淤泥。今年重阳节时,李凤德看望村中的百岁老人。今年夏天特大暴雨后,李凤德和社区干部一起查看灾情。中小学生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社区居民在自己院落前培植鲜花。深秋时节,来到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
放眼望去,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一幢幢耸入蓝天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恢宏的气势和雄伟壮观,打破了对农村的传统定义和认知;
夜幕降临,社区数十座居民楼上的霓虹灯依次绽放,灯火辉煌、五彩缤纷,整个社区成为一座不夜城,令人流连忘返;
宽敞整洁的街道上,绿树成荫,车水马龙,动静之间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社区广场上,亭台楼阁,树木山石,点缀得幽雅不俗,居民们悠闲地摇扇聊天,孩童们嘻嘻玩耍。
老年活动中心里,居民们下棋打扑克,人们笑容灿烂,气定神闲,一派欢乐祥和气氛,显示着这里的安宁、富足……
昔日那个贫穷落后的南村,已经成为历史。
巨变和耀眼成绩的背后,渗透着“当家人”——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凤德的巨大心血。
舍小家顾大家:
三顾茅庐请出“山”
“请凤德回村领着大伙干,是我一生中办的最漂亮的事之一。”南村居民魏杰自豪地说。
1962年出生的李凤德,土生土长的界湖南村人。他1980年参军,第二年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85年,他告别军营回到了家乡。部队严格的纪律,紧张的生活,艰苦的训练,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2000年,他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发展,拥有矿山、石英砂加工场、物流公司等多家企业,固定资产上亿元,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那时候,一点不觉得累,就知道埋头苦干。”李凤德说。
另一则故事从2005年讲起。
这一年,就在李凤德商海经营顺风顺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时,南村几位领导和村民代表来厂里找他,代表全村老少请他回村率领大伙干。
“我们请他的理由就两条,一是有能耐,二是有公心。”魏杰说。
李凤德陷入左右为难境地——大家热切期盼和高度的信任,让他感动。可是自己的企业正处在发展关键期,如果回村任职,企业经营肯定受影响。“还有,管理村庄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如果干不出成绩,自己丢面子事小,辜负父老乡亲期望事大。”李凤德不无担心地说。
亲戚和朋友也纷纷相劝,家人也不支持,“咱企业干得好好的,干嘛回村受累。”妻子常春美说。
担心并非多余,当时,南村领导班子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欠了一屁股债,这时候回村任职,自己企业经营受影响,而且容易出力不讨好。
得知李凤德心思后,村里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再次找到他,掏心窝子说:“凤德,你自己富了,可大伙还很穷,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
连续请了三四次后,李凤德松了口:“你们回去吧,这样,如果大家选我,我就回村。”
村委换届选举中,李凤德并没有在投票现场,却高票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个结果让我吃惊,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村为老少爷们服务?”李凤德说。
于是,李凤德将自己的几个企业交给亲朋打理,自己回村担任了村委会主任。
不久,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界湖南村改为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李凤德担任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李凤德上任后,和村干部一起奔赴江苏、温州等地考察市场,他主动承担了村里外出考察市场、联系业务、来客的全部经费,仅这些,一年支出近百万元。为筹集开办企业启动资金,李凤德拿出自己的280万元,买下县城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后,让集体开发建设,当年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村里创办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时,急需建设资金,他冒着自家企业破产的风险,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用于建厂,解了燃眉之急。正壮饲料公司建成后,年产优质饲料25万吨,利税上千万元。
后来,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山东广汇集团,业务涵盖旅游开发、旅游休闲度假、酒店餐饮服务、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仓储物流、农业开发、饲料、电子商务等。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民们充分享受到了走集体经济带来的福利——凡到法定年龄结婚的青年,村里免费分配一套120平米的婚房;南村居民人人可以在村集体企业就业;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6000元生活补贴,其他居民每年每人3000元;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医疗保险;免收水电费、物业费……
“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玩不愁,生活比蜜甜。”居民郭彦超说。
“红二代”情怀:
红色文化传承人
李凤德的父亲是一位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老支前,李凤德从小有着特殊红色情结。
2007年,知名电视剧《沂蒙》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拍摄,2008年,县里决定在常山庄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并实行吸引社会资本开发红色旅游新举措。时任县领导经研究决定,这个重担由李凤德来挑。
李凤德深知,这个担子不轻,他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以前经营的企业与文化旅游毫不沾边,如何做,心里一点谱没有。再就是建影视基地投多少钱?投入产出效益如何,心里也没数。”李凤德说。
县领导又多次做他的工作,李凤德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承担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重任,“决定接过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任务,真有点提着脑袋上阵的感觉。”李凤德说。
经过深入考察,他们确立了保护性开发思路,严格遵循不大拆大建、不损坏古村古貌、不影响影视拍摄的原则,影视基地建成10多年来,游客达到500多万人,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斗牛》等400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好莱坞”。2012年,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5年被评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常山庄是红嫂之乡,红嫂们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该为她们树碑立传,把她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李凤德说。
他利用古村内的十多个农家院,建起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图、文、雕塑等形式,详细介绍了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红嫂的事迹。这是国内首个由农民自发建设的,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建成后,李凤德觉得缺点什么,“没有党政军领导,就没有红嫂,要把红色纪念馆系列化。”李凤德说。
于是,他又组织建起了介绍在沂蒙山区战斗工作过的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将帅和刘少奇、谷牧等高级领导干部事迹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反映党政军民建设、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事迹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
系列红色纪念馆活化了红色教育载体,为传承“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搭建了平台,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李凤德说:“传承红色基因,必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纪念馆建起后,了却了我一个心愿。”
共产党员初心:
打造“常山模式”
“常山庄不嫌脏,洗脚水下面汤”,这是以前形容常山庄村的一句话。“以前没人愿意嫁到俺们村,太穷了,没水、没路、没电,粮食不够吃。”常山庄村民刘存运说。
南村社区居民富起来了,李凤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把旅游开发同群众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常山庄等村结成帮扶对子。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常山庄村民,摇身一变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
他们依附影视基地的巨大带动作用,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销售,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现在,这样的买卖达到了300多家。村民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就地转化成旅游商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成为“金疙瘩”。当地特产车头梨以前只卖几毛钱一斤,现在最高卖到20元一斤。
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致富。
如今的常山庄、张家峪子、新立村、西寺堡、双泉峪子等景区周围村庄,变成了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的“四美”村庄,2019年,几个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5万元。
宽敞的旅游路、整齐的新社区、红火的影视城、富民的新产业,沂蒙老区群众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2018年,李凤德被评为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2010年,李凤德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优秀转业退伍创业军人”,山东省劳动模范,2013年和2018年,连续当选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2017年,荣获山东省扶贫攻坚奉献奖。(郑树平文/图)
新闻推荐
金秋时节,沂南县孙祖镇种植的小米喜获丰收。沂南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西部丘陵地带盛产小米。全县小米种植面积2...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