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搬进农家庭院 贫困群众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

农村大众报 2020-02-07 17:07 大字

一辆轮椅,让李武永的生活陷入绝望;一台电动缝纫机,又让李武永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今年37岁的李武永,是沂南县张庄镇北唐山子村村民,还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月收入7000多元。妻子刘善花从事纺织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两个懂事可爱的女儿,以前生活很幸福。

2017年,一场车祸让李武永的幸福生活破碎,陷入绝望。在医院救治了5个月,双腿截肢,他从此坐上轮椅。

“住院治疗花光了家里的钱,还跟亲戚朋友借了不少。”李武永叹了口气说,媳妇辞去工作在家照顾他,家里便没了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临沂市发改局派驻北唐山子村的第一书记卢冬冬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李武永家的困境。

“当时见到李武永,我心里一震。但跟他沟通后,发现他内心还是非常想通过自身能力挣钱养家的。”卢冬冬说,结合李武永家实际情况,村里将其列为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如何帮扶李武永?“扶贫先扶志。”卢冬冬说,真正的帮扶,不是直接给钱了事,而是结合贫困户自身情况和想法,帮助其激发信心,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项目。后来经过考察,发现县里布鞋制鞋产业体系成熟,在家加工布鞋是一个好的致富项目。

在征得李武永的同意后,2019年5月,村里帮其与沂南县铭泰制鞋厂接上了头。“加工材料由工厂提供,我和妻子只负责依照样式生产半加工产品,产品由工厂回购。”李武永说。

后来,在村“两委”和县里两位企业家的帮助下,李武永还与临沂市鞋帽批发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

目前,李武永与妻子收入稳定,月平均各收入2000多元。李武永的转变引起村里其他贫困户的注意,他们也向村“两委”询问,想加入生产队伍。“之前我们村是个省定贫困村,通过各种扶持,群众已全部脱贫,但还有112户已脱贫仍享受政策的村民。这些村民如何通过自身能力增收是个难题。”卢冬冬说,基于现状,村里决定建立生产车间,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选址时,卢冬冬发现李武永家的院子面积大,可设置成村级加工示范点,李武永也可晋升为“车间主任”。李武永听闻后,表示愿意支持。随后,村“两委”向镇政府申请了10万元资金,将李武永的庭院改造成了封闭式的加工车间,购置了30套电动缝纫机。目前,在车间工作的村民有30人,六成是家庭困难群众,他们目前月平均工资达到2000多元。

“庭院式加工点不仅解决了‘大块头’用地问题,节省了生产成本,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可复制可推广。”卢冬冬说。下一步,村里将鼓励村民对车间现有设备进行认购,或按要求自行购买,统一编号管理。这样,村民可将设备搬回家生产,让出生产工位;还能尽快回收扶持资金,让其循环利用,复制出下一个庭院式加工示范点。

新闻推荐

抗击疫情,孩子捐出压岁钱

▲2月1日,4岁小朋友侯建勋在奶奶陪伴下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陡沟村捐款名单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2月1日摄)。连日...

沂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沂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