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党拥军“红嫂精神”不断档

老年生活报 2019-09-30 10:08 大字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段来自现代京剧《红嫂》的唱词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风靡全国。沂蒙红嫂用善良和大爱,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

1960年8月的一天,在出访苏联归国的列车上,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的李子超向刘知侠讲了一个根据地大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刘知侠深感震撼,随即赶赴沂南青驼寺一带,寻觅这位大嫂。寻访中,刘知侠发现了“红嫂”的主要原型——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

刘知侠以真实事例撰写的小说 《红嫂》,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当年寻访红嫂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一座座只靠岩石本身的形状错缝勾连,拼砌起原汁原味的屋墙便是修葺一新的红嫂纪念馆。展览馆共12个馆24个展室。详细介绍了发生在鲁中、鲁中南区的“红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红嫂’并非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群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女性群体的共同名称。 ”沂南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武光友曾经负责纪念馆的规划设计与建造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聆听这些沂蒙儿女典的动人故事。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幼年因病致哑的农妇,从连天炮火中救下小八路战士,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战火中,组织妇女以瘦弱之躯,用双肩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的红嫂李桂芳;先后收养了86个八路军子女,自己的4个孙儿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的红嫂王换于……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催人泪下。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 ”武光友介绍,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在红嫂纪念馆一个展馆的墙上,还悬挂着另一群女性的照片和事迹。这些沂蒙女性,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践行了新时代的红嫂精神。

记者留意到,一位叫做于爱梅,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亲孙女。1953年出生的于爱梅曾在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任教,退休后便走上了拥军优属的道路。十多年来,自费和筹集钱物共达100多万元,给老英模、老红嫂和困难群众送去。另一位红嫂叫李秀莲。1985年,李秀莲组织成立了红娘组,共为412对大龄军人牵线搭桥。 2001年退休后,她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子、外甥、孙子等亲属38人参军入伍。

新闻推荐

临沂市召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 临沂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下月正式启动运行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李曼通讯员王娜)9月26日下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

沂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