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释放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动能”

临沂日报 2019-01-18 09:45 大字

在沂南,有一个新晋名村——朱家林,它被称作“诗”与“远方”的故乡。这里有湛蓝的天、干净的青石板路、风格独具的瓦楼民宿,老百姓还有了自己的乡村生活美学馆,农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完好保留,农民的建筑、木工、手工、烹饪、文艺等传统技艺均成为乡村旅游亮点。它是一处幽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又像一个生机勃发的时尚部落,成为沂南探索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沂南在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文化为魂,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延续文脉、浸润民风、繁荣经济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

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乡愁乡韵

石屋石墙竹篱笆,古街老巷竹廊架。走进沂南县双堠镇上硠村,村居外在的老容颜,村使馆中的老故事,一幕幕时空交错般的画面,唤醒乡愁记忆。让乡土文化回归一直是沂南县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该县遵循“留住传统、记住乡愁”理念,把握乡村文化脉络,抓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对民俗文化、文化遗产进行还原式保护,围绕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原则,聘请专业规划人员,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旅游村、生态休闲村等特色村,打造了张家坪村等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常山庄、竹泉村等一批省级“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村落,马牧池红色文化休闲区、铜井绿色生态休闲区、依汶民俗风情休闲区等一批特色乡村风俗区。去年以来,该县进行片区化打造,在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32个村的范围内,开展村庄连线建设,片区内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区、河流流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古宅、古街、古井、古树、古碾“五古”历史文化体验区等一批精品节点打造陆续完成,实现了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历史融入、文化渗透的有机结合。

繁荣群众文化

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沂南县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既把文化送到乡下,又把文化种到村中,让农村老百姓有活动、有场地、还有自己的文化人才。该县每年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庄户剧团大赛、少儿春晚选拔赛、美丽非遗迎新春等各类文艺活动200余场;以法制科普、爱国主义教育、养生保健、新农村建设等为主要题材的公益数字电影下乡超过1000场次;木版年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各类展览每月至少1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尽各式各样的“文化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应急广播“村村响”基本实现全覆盖,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为群众搭起了家门口的文化舞台。

外送进来的文化激发了农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土文化能人队伍日益强大。大庄镇组织镇内的5个庄户剧团,成立文艺宣传队,活跃于各个村庄,演身边事、唱身边人,把移风易俗、十九大精神等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烹制成“文化小鲜”,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南村社区,有一支老年明星队伍——“新红嫂组合”,她们凭着对家乡的热爱,自编自演了许多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节目,深受百姓欢迎。像这样的农村文艺宣传队,该县有近百个,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自发组建起庄户剧团40支、广场舞队伍800余支。

发展文化旅游

振兴乡村经济

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沂南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不断繁荣着乡村经济。近年来,沂南县充分发挥“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享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山村好莱坞”等美誉的常山庄村,原本交通闭塞、落后不堪,正是依托红色革命文化,立足原真的“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设起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再现了当年的沂蒙根据地风貌,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传统,《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战神》等300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的飞速发展。直接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带动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50多家。近年来,该县着力打造“亲情沂蒙、红嫂家乡”的红色旅游品牌,全县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红色旅游年综合收入达2亿元余元。麻杰 刘智 明花

新闻推荐

孙祖镇抓好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审计工作

近日,沂南县孙祖镇对孝心基金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抓好前期培训。组织审计办、经管站、财政所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