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投稿的变迁 从“信件寄稿”到“瞬间即达”

沂蒙晚报 2018-12-23 13:55 大字

40年弹指一挥间,临沂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了“凤凰涅槃”。在市区沂州路清泉小区,有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的他用自己几十本手稿和数千篇见报通讯员稿件记录下这代人、这座城市的点滴变迁。

他叫罗顺孝,1971年开始从事宣传报道工作,2005年退休。直到现在,年过七旬依旧笔耕不辍。从“爬格子”到电脑打字,从信件寄稿到电子邮件投稿,投稿方式的变迁,让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他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罗顺孝从事宣传工作的这40年,通讯事业从落后到先进,从“慢”到“快”的发展变迁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刀阔斧地推进与深化,临沂市社会、经济、城市、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上世纪70年代

稿件手写到凌晨用专用信封邮寄

2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罗顺孝的家中,客厅书柜里、阳台桌子旁,一篇篇新闻稿整齐地贴在厚厚一摞“贴报册”上,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长卷。

打开一本“贴报册”,一张张“账簿”出现在眼前。“我所有见报的稿子,都剪下来贴在这个‘账簿’上,旁边还写上了时间、报纸名字以及登在第几版。要是广播刊播的稿子,我就将手写稿贴在上面……剪着贴着,几十年就过去了。”罗顺孝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发表的手稿和每一篇见报稿件,他都用“贴报册”装订得整整齐齐。“这么多年整理这些是我的习惯,我都一本一本装订好,作为纪念。”

据介绍,罗顺孝老人出生于1945年,沂南县砖埠镇铁山村人,24岁那年他成了该村一位小学老师。多年的教学生涯使得罗顺孝觉得读书看报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于是有空他就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去买书买报。“读书读报是我一生的爱好,在读高中时我就给县广播站投过稿子,还被采用了,给我的激励很大,后来当老师期间更是投稿无数。”罗顺孝告诉记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特长,1971年,他被调到了当时的沂南县砖埠人民公社,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通讯员生涯。“那时候当报道员,主要是给《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沂南县广播电站投稿,投稿更多是线下进行。”罗顺孝说,那时从上到下都有成立的通讯报道组织,下去采访完写完稿,基本需要修改两遍,然后再誊抄在专用的格子稿纸上,“稿纸要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一字一格、一标点半格的方式将稿件书写好,然后装入专用信封通过邮局寄往报社或广播站。为了确保及时完成,经常写到凌晨,第二天一早寄出。”

罗顺孝告诉记者,那时每位单位通讯员所采写的稿件,均属义务,没有稿费,只发一份用稿通知单。“记得在大庄公社时,我们通讯报道组有5个人,公社宣传委员任组长,其余是从各单位找的,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稿。那时候邮寄稿件都有专用信封,不需要贴邮票,没有专用信封,可在信封的右上角写上‘稿件’二字,也不用贴邮票,由国家‘邮资总付’。但由于通讯的不发达,虽然我们尽量及时,但受各种影响,再加上受电台播放时间、报纸版面的限制,稿件从采写完邮寄到采用一般得6天时间。”

2

上世纪80年代

“钢板”刻字 骑自行车送稿

铁山村三面环山,过去条件艰苦,出行很不方便,罗顺孝每次采访或者回家都是步行。“那时候全靠两条腿,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为了补贴家里的生活,我还种了8亩地,写完稿子再去下地干活,基本上是连轴转。”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慢慢地,罗顺孝一家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出行方便,上世纪80年代时,他花78元买了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那时钱不多,我买了一辆二手的,不过这已经很方便了。”从此,罗顺孝开始骑着自行车采访、送稿子,“记得那时我刚从当时的沂南大庄重新调到了砖埠工作不久,那时发稿有稿费了,更加增加了我们的积极性。有了自行车后,我就不去邮局邮寄稿件了,每次采访写完以后,我就骑自行车去位于县城的沂南广播站和临沂的临沂大众报社来回送稿。”“到县城送稿还近些,到临沂则远,要110里路。那时候我基本每个星期都要去趟临沂,早晨出发,下午赶回,因为路不是很好走,很多时候回到家天都黑了。”罗顺孝说,记得有一次,他到临沂送稿子,路上遇到了大风,到了下午才到达,准备回去的路上自行车又坏了。“天太晚了,那时还没有路灯,一片漆黑,确实没法走了,我就在沂河桥底下呆了一晚上,还好是夏天,一晚很快就过去了。那时虽然还是手写稿件,因为是直接送稿,而且还有机会与编辑部沟通,稿件刊发就快了,一般3天就能用稿,我们心里很高兴。”

罗顺孝告诉记者,后来因为用稿量的增加,有些材料需要报多份,他们开始“复印”,“刚开始我是用复写纸写,后来为了印得清晰,我们还刻‘钢板’,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发稿量也增加了,我每年都写稿三四百篇,用稿在全县名列前茅。”“老罗热情很高,以前天天除了上班就是在外面跑新闻,晚上回来就写,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需要我来处理。不过这样也好,也是因为他,我们家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几个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也都特别喜欢看书学习。”罗顺孝的老伴苏阿姨告诉记者。

3

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打字室打印 乘坐公共汽车送稿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沂南县砖埠乡被撤销,设立了砖埠镇。1996年,镇上通上了公共交通,让罗顺孝的投稿之路更加便捷。“因经常外出投送稿件,经批准,我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来回报销,在那时是一个特别的待遇。”罗顺孝说,从1996年到1998年的3年时间里,每到周末他就骑车到砖埠镇上,再花上6块钱坐车到市区车站,然后到报社投稿,“从砖埠镇到临沂市区有一百多里路,乘坐公共汽车就快多了,平时骑自行车要4个小时的路程,一个来小时就到达了。”

据介绍,随着交通的便捷及当地经济和新闻媒体的发展,罗顺孝的写稿题材更广了。“以前报道主要是生产动态、好人好事,以农业为主,比较单一,后来面更广,内容也更加丰富。”罗顺孝说,与以往宣传工作不同的是,除了写稿、对外发稿外,他们还承担与记者的沟通联络、协调接待、各类重大活动等的新闻宣传策划组织等,“后来镇上还配备了一辆昌河车,遇到重大采访时,请示后可以使用,这样就更方便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打字代替了钢笔字。“记得上个世纪 90年代末21世纪初,那时电脑尚未普及,所有的新闻稿件只有打字室才能打印。虽然可以打印了,但毕竟会操作的人比较少。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许多人都配发了电脑,基本告别了手写稿件的历史,但稿件的投递仍然沿用送稿的方式,直到 2005年我退休。”

4

21世纪

稿件投递一键即达 新闻时效大大提高

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在我退休几年后,互联网横空出世,给‘通讯员们’的投稿工作提供了更大便利。一篇通稿,在电脑编辑完成后,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记者瞬间就能收到,接着就能电话沟通,新闻时效大大提高。”

时光荏苒,幸福继续。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和应用以及功能的拓展,加之微信电脑版、电子文件传输功能的启用,借助随身携带的手机,依托微信群,使投送稿件更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且突破了电子邮件投送稿件一稿不能同时发送百人的瓶颈,稿件投递一键即达,更加便捷高效。“科技发展得太快了,以前都是手写,有时候一篇稿件要手写好几份,然后寄过去,还要等很久才到,现在直接用电脑打字发送过去,方便又快捷。”罗顺孝告诉记者,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闻通讯的方式也在不停变化。“人老了也需要不断学习,现在写的稿件都是孩子通过微信或邮箱给发送过去,以后我也会继续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眼下,罗顺孝仍然和往常一样,每天到处看、到处写,记录着城市的万千变化。他说:“我不仅要把现今生活中的点滴幸福都记录下来,还要让更多人感受到临沂这座城市的魅力,让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记者赵泽军

新闻推荐

最后一位沂蒙红嫂张淑贞病逝 享年104岁

2018年12月20日上午6时02分,沂蒙红嫂张淑贞病逝,享年104岁。张淑贞,女,1914年9月出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1939年3月加入中...

沂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沂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