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旁边是华联
[摘要]往事如风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青岛火车站附近的一个院子里,门牌号是广西路56号,后来调整为广西路72号。很长一段时间,大门口暗红色油漆手写的“五十六”和蓝底白字的“72”金属门牌并存。院子东边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老人们叫它“小广西路”,现在地图上标的是广西支路。小广西路百十米长,北头是广西路,南头是兰山路。
1987年那一片拆迁,搬回来已是1990年了。回迁房在兰山路上,但大门口开在小广西路上。那时我刚上初中,每天上学先经过兰山路菜店,然后是火车站、郯城路、站前花园、费县路和单县路一路。站前花园对面的一片平房,基本都是各类小店。邮电局、站前饭店、旅馆,分布在站前广场周边的老式楼房里。
有一天,站前饭店关门了。然后那一片被围起来了,再后来那里盖起一座大厦。某一日傍晚我往家走,发现大厦门口满是红红的爆仗皮,楼上挂满红色条幅,大厦内外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到家后打开报纸,“华联商厦开业”的大标题扑面而来。
班主任对我管束很严,因为她还是我表姑。我们两家的距离只有几十米,放学后我都是写作业背单词直到表姑下班,再跟着她一起回家,沿途绝对没有东溜西逛的可能。过了一周左右,回家路上表姑问我去没去华联看看,我说没有,表姑就领着我进去了。
进去一看,首先感到眼睛不够使了。我被表姑拽着不知道逛了多长时间,最后两个人满头大汗出来了,我手里多了一大包零食。表姑一直把我送回家,一进门她就冲我妈笑道:“嫂子,我带他逛华联了。 ”
从此之后,我妈和我二婶有地方逛了。再加上二婶的妹夫在华联上班消息灵通,时不时她俩就结伴而出了。我爸和我二叔整天臭她俩“是华联的托儿”。
华联去多了,也就熟悉了。一楼西门卖的是油盐酱醋、酱货、油饼、烤鸡等等。读初三那年,我爸每天下班都过去给我买一个烤鸡腿吃。除了吃的和日常用品,一楼还卖化妆品和首饰。我最感兴趣的是卖小五金的柜台,读高三那年,我用暑假打工攒的钱在那里买了一个一尺多长的防水防爆手电,花了一百多,那可是1996年的一百多块钱啊,我还在那个柜台买过一把折叠水果刀,价格也不便宜。这两样东西虽然贵,但是质量过硬,后来一直陪我走过了黄山、庐山、莫高窟、天山、莫斯科、伏尔加格勒,直到进入21世纪才退役。
二楼是卖服装的,对十几岁的男孩子没有吸引力,我一般直接上三楼。三楼的玩具柜台是青岛唯一有正品天宫拼装模型卖的地方,这种状态一直到1994年春天台东和四方路又有商家开了专卖店才被打破。三楼还卖什么记不得了,因为我在三楼只看模型,然后就直接奔四楼了。
四楼上卖文教体育用品。家用电器、乐器,也是青岛能买到滑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商店之一。当时一个起步级的滑板也等于工薪族好几个月的工资,所以那个柜台前经常有男孩子流连忘返,实在忍不住了,就厚着脸皮央求售货员:“哥,能不能把那个滑板拿给我看看? ”售货员小哥态度良好,明知他买不起也拿给他看。
那时电脑还没普及,很多同学都有笔友,往来信函不断,尤其是女同学对信纸信封非常讲究,纸张要漂亮精致,笔除了书写流畅还要赏心悦目。所以,华联四楼卖的文教用品深受姑娘们青睐。因为我家离华联近,我经常替她们去那里买信纸、买信封、买各种颜色的笔。
1996年秋天我出国求学,一年半左右才回来一次,每次返校前,都要去华联买上一堆东西带着。等到读研时,我家从老市区搬到了东部,虽然距离东部的大商超不远,我假期回家返校前还是习惯去华联买各种必需品。 2005年毕业回国工作后,为参加单位集体活动,我去华联买了户外头灯、罐头,结账时突然感到,当年人挤人的大商场变得好安静。
那是我最后一次在华联买东西。
新闻推荐
山东省第六生态环境 保护督察组向临沂市转办 群众信访举报件情况 (第十二批)
4月20日,山东省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临沂市交办第十二批信访举报件共115件,共涉及13个县区。其中:兰山区21件、罗庄区6...
郯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