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上绽芳华 走近临沂大学师德标兵李同胜
他,已有三十多年的教龄,虽然荣誉满满,但始终低调行事,视育人为自己的天职,兢兢业业工作,扎扎实实做人,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影响着一代代学子。他就是临沂大学师德标兵教师李同胜。
怀揣梦想踏上教学之路
16岁的李同胜高中毕业时,对考大学如何填报志愿是没有任何认识的。大学一年级的生活是懵懂的,对未来的道路和将要从事的教师行业是迷茫的,既无法想象将来当了教师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属于自己的看似漫长的未来之路究竟通往何处。
偶尔一次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一段话,李同胜似乎明白了当老师原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上大学期间,学校里开设的《教育学》课程,张群力老师总是拿出一张张资料卡片,讲述一个个教育家的教育案例;再后来开设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杨燕钧老师总是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演绎出一段段生动的数学教学片段……
于是,要当一名好数学老师的梦想就朦朦胧胧产生了。他不但认真学习课内知识,课外还阅读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的探索》等书籍,当年的读书笔记仍保存至今。
立足沂蒙情系乡村教育
1980年,李同胜考入原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开始了从学数学到学教育学、从教数学到教教育学、从接受乡村教育到研究乡村教育的教育求索之路。
情系乡村教育研究,李同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2001年,随着临沂师专升级为临沂师范学院,他来到教育与管理科学系继续教授教育学的相关课程,而此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成为他自觉从事乡村教育研究的转折点。
在郯城县大唐学府的一场讲座上,一位教师提出“农村教育什么时候能赶上城市教育”的疑问,引发了李同胜关于乡村教育的思考。回到家,按照当年城乡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如果仅以此项指标来看,城乡差距的消失将需要30多年。可这30多年的乡村生涯不仅不能中断教育,更需要接受优质的教育,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随后的几年里,李同胜秉承临沂大学薪火相传的师范教育传统,沐浴学校“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他主持申请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正式获批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他们由高校教师和乡村一线教师联合组成研究团队,历经5年时间,课题成功通过验收,一部30多万字的专著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深化了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当地乡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以学定教”关爱学生成长
“无论什么时候,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只要学生喜欢我的课,能从我这里学到点什么,我就满足了,至于其他的,我真的不在乎。”李同胜的一番真情白,道出了他的教育情怀。
在教学实践中,李同胜秉承“以学定教”的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致力于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他研创的“深、超、透”三阶段讲课模式、“技能要点―案例分析―自主训练―交流评议―拓展阅读”五环节教学模式、学生课外学习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等一批教学方法,全面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了所授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受到了各地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课堂之外,李同胜以父母之心作为为师之道,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一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的偏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常讲述一些“虽是课外话,但是题内话”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启发学生的成长自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由于教学成绩出色,李同胜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多项,主编教材、专著多部;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临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十佳”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
记者手记:因为热爱教育,所以他将继续播撒热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生润色,为教育添彩。
□临报融媒记者 孙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安连荣韩广强)临沂交运集团近日召开第二十一届三次职代会,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目标任务,着力在道路...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