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门笺 春节门楣上的靓丽风景

临沂日报 2021-01-10 10:44 大字

2009年1月13日,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村民在刻凿“挂门笺”。

2013年1月7日,郯城县“挂门笺”传承人张乃仓(左一)向客商介绍“挂门笺”。

2017年7月20日,郯城县“挂门笺”传承人张乃仓(中)向孩子们传授“挂门笺”制作方法。

2017年1月23日,郯城县“挂门笺”传承人张乃仓通过网络宣传推销“挂门笺”。

2019年2月1日,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村民在晾晒“挂门笺”。

2006年8月11日,郯城县“挂门笺”传承人张乃仓和孩子一起制作的福字“挂门笺”。

新春佳节贴“挂门笺”是沂蒙人民由来已久的习俗。“挂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简简单单的一句民谣,反映了当地农民对门笺的美好寄托。

□临报融媒记者 尹召功 通讯员 房德华“挂门笺”,郯城县又称“挂门钱”“门吊子”“凿画”,是中国民间工艺“三绝”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挂门笺”一套是五张,被当地群众称为“一门”,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

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郯城县“挂门笺”传承人张乃仓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兴起了一批手工作坊,他们制作的“挂门笺”销往全国各地,很受欢迎。

郯城县制作“挂门笺”顶峰时期是1980年前后,190多户的马头镇万高册村,仅春节前3个月就可生产“挂门笺”100多万门,产值达90余万元,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挂门笺”是用五色纸凿刻、粘贴而成,看似简单却有10多道程序,全部采用凿刻方法产生,或精细,或古朴,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下,要承受一定套拉,因此门笺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一样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富于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受机械化作业和市场萎缩的影响,“挂门笺”从业者纷纷改行另谋职业,郯城县“挂门笺”正面临消失和后继乏人的危机,或将成为新春佳节难以忘怀的绚丽记忆。为此,山东省政府将“挂门笺”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将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仅存的手工制作门笺的民间艺人张乃仓列为传承人,对“挂门笺”进行传承与发扬。

新闻推荐

麻鸭竞飞“舞”沂河

◥“发现身边之美”摄影大赛参与方式详见大众日报客户端。□房德华报道寒冬时节,数千只赤麻鸭飞抵郯城县沂河河畔...

郯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