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乡: 良好家风家训催生“博士巷”“硕士村”

临沂日报 2020-06-08 11:48 大字

一条不足68米的巷道中有9户人家,共走出9位博士(博士后),当地人称此巷为“博士巷”;全村496户、1915人口的村庄陆续走出12名博士生、30多名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名牌本科生;在外从政、经商知名人士多达300多人。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因为出了这么多的人才而备受社会广泛关注。近日,笔者入村一探究竟。

在花园乡刘湖村村委会门口,年逾古稀的退休老教师刘保民老人指着英才榜上的名单,自豪地告诉我们哪一个是他的子女,并向我们娓娓讲述他的博士生子女的成才经历。刘保民共育有两儿一女,最高学历都是博士,其中女儿在国外发展,去年大孙子以全北京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本科录取。一户培养出三位博士后,刘保民家庭在当地可算是子女成才的典范。问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时,刘保民向我们讲起走过的那段艰苦岁月:“我过去在本村小学一直担任民办教师,那时候教师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几块钱的收入,但是我热爱教书育人这个行业,也立志让自己的孩子有书读。为了维持生计,供孩子们读书,我和家属种了个菜园,在不耽误上课的情况下,起早贪黑,走街串巷卖菜补贴家用。每年过春节写对联,我家门上贴的都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人要忠厚、做事要勤奋,好在他们从小就懂事,读书很用功,学习也上进。”

刘保民老人一家相继走出三位博士的励志故事对当地的年轻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长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与刘保民老人住在同一个巷道的刘俊秀,丈夫去世早,一个人拉扯4个孩子很不容易。当年由于家庭特别困难,懂事的大女儿不忍母亲一个人劳累,上到初中便想辍学回家帮家里干农活。刘俊秀含着眼泪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向邻居家的孩子看齐,那时刘俊秀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不读书。孩子们也争气,从不和别人攀比吃穿,只在学习上比高低。后来女儿考上了本科,儿子也成为了一名博士生。

在刘湖村图书馆里面,书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免费供本村村民前来借阅。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告诉我们:“建立农民图书馆,就是要在全村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刘湖村之所以走出这么多的人才,享有‘硕士村’的美誉,也来源于当地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和文明的村风,他们成名在外却不忘反哺家乡,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建设发展。今年我们打造英才榜、乡贤榜、博士巷,大力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比赛活动,目的就是要激励和影响更多的学子发奋图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化兴,则乡村兴。据了解,郯城县花园乡以培育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作为汇聚乡村文明之风的基础,让文明之风催生出更多像刘湖村这样的“硕士村”“博士巷”,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该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利用春节期间举办花园籍在外人士座谈会,成立乡贤基金会,开展家风家训主题演讲会等系列活动,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花园大地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王春峰

新闻推荐

孟庆斌到郯城县走访慰问少年儿童并督导“三夏”生产工作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徐洋)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5月29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斌到郯城县部分学校走访慰问,向全...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