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报,从“娃娃亲”到两情相悦 如影相随47载,人生因“她”而精彩

农村大众报 2020-05-14 15:53 大字

1965年出生的我,自农业院校毕业后一直工作在郯城农业技术第一线,越干越上瘾。我从小就与《农村大众》订了“娃娃亲”,成年后又与她两情相悦。

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看腻了床边糊墙报纸上零散的“画儿”,羡慕小伙伴手中的小人书,就趁爹娘不在家卖了4枚鸡蛋,买来一本《鸡毛信》连环画。事情露馅后,爹给了我一顿刻骨铭心的暴揍。那是47年前,农家称盐打油全指望“鸡屁股银行”。小孩子家不声不响卖掉鸡蛋,那还了得啊!

爹施暴于我为何自己又眼噙泪花呢?那时候,挨揍的我不敢再存购买小人书的奢望了,可不明白爹的穷而无奈。

当大队会计的爹当天晚上从办公室里借来一沓《农村大众》,引导我读报。爹教我读的第一篇文章是1973年4月21日“向阳花”副刊登载的《看吕坡》。那时,我连字都认不全,读报还不是个笑话?可我岂敢违命!为了让爹高兴,我追着他学认字,识字数量迅速增加。不多时日,我就能自己通读报纸,渐渐地喜欢上了“向阳花”副刊的故事、诗歌,还经常自己跑去借阅报纸。

那时,我放学后的首要任务是跟小伙伴们结伴到村外的田边地头寻猪草。嬉闹间,我就炫耀般地把从报纸上看到的《捉狼记》《锁不住的大老张》等故事秃噜出来。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生怕离我远听不清故事,就间或施点小恩小惠——往我的猪草筐里投上三五棵猪草,引诱我继续卖弄肚子里库存的私货。我乐此不疲,每晚睡前必读《农村大众》,积累在小伙伴面前显摆的资本。久而久之,竟然熟背了很多文章。1974年儿童节发表的《向阳绿枝开红花》、1975年国庆节前登载的《沂蒙新姿》等,我至今还能记得全文。凭此,我拥有了优于小伙伴们的学习成绩,竟然独自从村办的“戴帽初中”史无前例地考入离家20公里的全县重点中学——郯城一中。

此后不久,《农村大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从中得到的益处更多了。学习报纸上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技能,让远离家园的我逐步提升了生活能力,免除爹娘的牵挂。特别是报纸新增的文苑佳话、小品文等栏目,更让我拓宽了眼界。我专门拿出一个笔记本,摘抄典故、妙文、佳句,丰富自己的文学涵养。洛阳纸贵、解缙作诗、杨门女将等典故都被我引用到作文中,受到老师的褒扬。

依照常理,我与《农村大众》的情缘在高考后自然会一曲终了。然而,高考志愿调剂,我被农业院校录取。

我心里苦啊!难道在高中期间做的那件事就是自己“跳不出农门”的伏笔吗?那是《农村大众》上的水葫芦用途及种植知识引起了我的兴趣——寄宿校园、不再挖猪草的我,如果能帮助家里种植一片水葫芦,不就有了现成的猪草吗?于是,千方百计获得种苗后,我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放养了水葫芦。它快速分生繁殖,不长时间就布满了池塘,果真给爹娘减轻了找猪草的负担,引得乡亲们争相效仿。

我去农业院校报到后,经导师的引导以及《农村大众》热爱农业励志文章的熏陶,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逐渐领悟了农业的神奇、奥妙与自身担当,把学农当作诗和远方。从那时起,我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农村大众》仿佛解除“娃娃亲”约束,进入两情相悦自由恋爱阶段,如影相随。

毕业后,我接受组织分派,愉快到农业部门工作。《农村大众》成了我的“贤内助”,她助力我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我做单位工作计划、调研报告、决策论证等文书,大量采用了《农村大众》提供的政策法规文献、农村典型案例等;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宣讲的实用技术大多来自《农村大众》。

在我人生迷茫时,《农村大众》又给我拨云驱雾。20世纪末,我毫无防备地坠入人生谷底,家庭生活陷入极端困境。好在我勒紧腰带自费订阅了《农村大众》,心灵得以慰藉的同时,捕捉到一则果树盆景前景看好的信息,断然发挥专业特长,将重拾生活的希望锁定于已有实战基础的苹果盆景培植。公务之余,我把农民更新果园的老苹果树买回来,极度重短截成树桩后,栽到花盆里,促根蓄枝、蟠扎造型,培植成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果艳溢香的苹果盆景,获得了丰厚利润,居家生活重回正常轨道。而今,我的苹果盆景园已成为传播苹果盆景科技的示范园。

积重未难返,回天不乏术。我庆幸与《农村大众》不离不弃,依然在命运多舛的人生中活得精彩。

受益于《农村大众》的我,用拙笔小稿总结实践经验、挖掘当地典型回馈于她。1990年9月,《农村大众》将我的首篇稿件《小麦“一一二”选种法》推送给广大读者。此后30年间,我的农业技术类科普文章不时出现在《农村大众》上。最近一篇《一条环环相扣的有机农业生态链——“黄牛—蚯蚓—小龙虾—水稻”循环共作》,又投送给《致富经》专版。稼穑间隙,我还倾情于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将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练成文字,投稿《农村大众》“沃土”“高粱地”副刊,得到了编辑老师的点拨,已有《菜园里来过好多人》《樱,花开了》等篇章获得认可与斧正,展现于读者面前。

从无奈看报到积极学报、欣然用报、支持办报,47年了,我的枕边总有《农村大众》。难怪妻子“醋意”浓浓,她在我身边才30余年呢!

新闻推荐

村集体全额垫资 小山村实现了“户户通”

农村大众报郯城讯(通讯员杨永涛)“一次性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没让老百姓花一分钱!”5月5日,郯城县高峰头镇马场村党支...

郯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郯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