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聚敛财富太多会惹祸招灾,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他平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拿来周济亲族中的穷困者,基本不营置家产,并要求儿子也把自己的收入“分赡内外大小”
徐勉画像■政德镜鉴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秦士杰 宋兆瑞
在郯城县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里,有诸多从当地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以廉洁耿直为人,以公正无私立身,历千年而不败,经万世而流传。
其中,有一位徐勉,更是以其奉公守节、一心为民的作为,在浑浊污秽的官场氛围中独树一帜。
忧国忘家 只谈风月
徐勉于公元466年出生在郯城。他的父亲徐融,曾为南昌相。徐勉幼年丧父,家孤贫但早励清节。他自幼笃志好学,才华出众。
齐永明三年,19岁的徐勉被召为国子生,从此一心学习,精力无怠,让同龄人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次见到徐勉,都会赞叹“此子非常器也”,有宰辅之量。
齐王朝后期,王室成员为争夺帝位互相残杀,政治风云变幻不定。徐勉进入官场后,在政治上十分谨慎,富有远见卓识,在激烈角逐的几个政治集团中,他果断选择了雍州刺史萧衍。
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一月,萧衍在襄阳起兵,次年九月围困都城建康。这时徐勉十分主动地赶到新林谒见萧衍。萧衍灭齐建梁,当上皇帝后,对徐勉十分重用,不断提升其职务,直至中书令。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大举攻魏,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当时已是吏部重要官员,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家次数少,间隔时间长,这些狗都不认得主人了。他每次回家,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天监二年,徐勉任尚书吏部郎,四年后又升任吏部尚书,掌管了选官用人的大权。主管吏部,位高权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得了“肥缺”,是以权谋私的好差事。可徐勉却用权唯公,不徇私情。唯其如此,他才能做到尊重和爱惜人才,恰当地使用人才。梁简文帝萧纲评价徐勉一生的主要功绩,就是“举直斥伪,校名责实,朝有进贤,野无遗逸”。
徐勉在家常与门人聚会聊天,大家谈天说地,气氛融洽。有一次,一位叫虞暠的门客见徐勉聊得很高兴,便趁机提出能不能给安排詹事五官这个职位。詹事五官是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的官员,看似级别不高,但责任重大。徐勉一听,马上变脸,十分严肃地说:“今晚只能谈些风月的闲事,不要在家里谈什么公事。”虞暠碰了钉子,才知道自己打错小算盘。自此以后,再熟的人、关系再密切的人也不敢来“走后门”了。“只谈风月”的故事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徐氏后人为缅怀徐勉的高风亮节,将堂号定为“风月堂”。
明朝有一位吏部尚书叫湛若水,为官清正廉洁,他一向以徐勉为榜样,对徐勉十分推崇,曾说:“徐勉持正于梁武之朝,而却虞暠之请……可以为吏部之法矣。”吏治的清浊,关键在于选官是否公正,所以湛若水又说:“惟公也,故好恶以正,而邪正自明。建官惟贤,位事惟能。若徇私情,则不贤者进而贤者退,天下岂有不乱哉!”
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
徐勉公正无私,做到了选贤任能。他主持吏部多年,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云集朝廷,这些人有世家子弟,也有寒门后生,可谓人才济济。在讲究门第的梁朝,徐勉精通谱学,所编撰的《百官谱》,以明士庶、备选举为义,打破门第观念,选用了一批出身寒门的才俊,如将“家世农夫”的沈峻任用为五经博士;裴子野在地方上做个小官,家里贫困但为官廉洁清正,又精通史学,徐勉将其提升为著作郎。
徐勉还撰立《选簿》,改革官制,“其制开九品为十八班,自是贪冒苟进者以财货取通,守道沦退者以贫寒见没矣”。由于徐勉制定的新官制突破了“上品无寒门”的九品官制,确定了完整的品官序列,一律按能力和政绩选拔人才,杜绝了“以财贿取通”的恶习,吏治清明,带来盛世气象。直到唐朝,贤臣魏征还对此赞赏不已:“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
徐勉为官三十多年,他的门生故吏多次劝他,趁着位高权重,置点产业。有的劝他购置田园,有的劝他开设商店客栈,或者购买商船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给子孙后代聚敛一笔财富,致仕(退休)后也可享享清福。这样一些意见,徐勉都“拒而不纳”。徐勉回答说,自己本来出身于贫寒之家,世代清廉,因为保持了先人的风范,又得到了好的机遇,才得到如今的高官厚禄,并非是自己有什么才干。如果还不满足,当了大官,又想发大财,再去凭着权势建庄园、开邸店、买船经商发大财,那就是贪得无厌了。这并不是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
徐勉为官清廉自守,坚持不置产业,是因为他对财富有着自己的看法。徐勉认为,聚敛财富太多会惹祸招灾,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他平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拿来周济亲族中的穷困者,基本不营置家产,并要求儿子也把自己的收入“分赡内外大小”,因此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
徐勉中年时,也曾在城郊购置一处小园,他并非要在这个小园内种植谷物蔬菜以获利,而是打算挖个池塘,种一些树木,以此寄托他的情怀,赏心悦目。又因郊外土地闲旷,今后可以用来建住宅。将来他退休了,就可以在小园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后来,小园的前面被徐勉施舍割给宣武寺,已不方方正正。对此,徐勉给家人说,住宅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小客栈,何必那么奢华宏大呢?他还说,古往今来,豪门富翁一个跟着一个,高大门楼的上等府邸,房间连接着房间,但房子的主人一旦死去,又会变成谁的住宅?
由于徐勉的数年经营,小园已初具规模。园内桃李茂密,桐树和竹子也都成林。园内一条条小路,水渠连着田沟。如果盖上楼台,建成曲折的水上亭阁,登临眺望是非常美的。园内小土丘草木茂盛,藤萝交缠让人产生兴致;小水沟内长着很多茭白,湖里有很多菱叶与荷叶。
后来,徐勉在小园的东面给儿孙营造了两处房舍,需要不少经费。于是,徐勉只得将小园卖给了韦黯,得到一百两银子。
遗汝子孙清白在
徐勉在垂暮之年,郑重其事地给长子徐崧写了一篇《诫子书》。他这样告诫儿子,古人说把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古人还讲,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能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他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
徐勉敬仰前贤,遵奉前贤遗训,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矢志不渝地践行,他说到并做到了,为子孙树立了榜样。他还告诫长子,大凡当长兄的,都非常不容易。为人行事要使内外协调一致,别人无闲话可说。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才会受到尊重。老子说,如果一个人能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别人也会把他的利益放在前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巨大的好处。
到了晚年,徐勉处理公务已很勉强。在冬天的太阳下,夏天的阴凉处,良辰美景之际,处理公务闲暇之时,他会拄着拐杖,穿着木屐,在简陋的园林馆中走走。他有时到池塘边看游鱼,有时拨开林木听鸟鸣。一杯寡淡的酒,一曲琴音,在他心里,都是安乐。他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再过问家中具体细务。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过问你们经营农田之事,你也不要同我再说这些事。即使遇到唐尧时的大水或者商汤时的大旱,我又不是大禹和汤王,我能怎么办?假使管理有方,赚个盆满钵满,这是你等的幸运。即使遇到这样的事,也无需等候我的意见。
徐勉清简尚义的精神为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和政治家所推崇。如宋孝宗时,尚书左仆射陈俊卿,一生清廉正直,年老时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银财宝、高屋广厦,却留下一纸《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徐勉的《诫子书》是家训文中的名篇,至今仍然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他的清廉财富,一直熠熠生辉。今年以来,郯城县纪委坚持“四个面向”,挖掘诸多和徐勉相似的廉吏故事、官箴等,努力打造立体化廉政教育网络。
新闻推荐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讲故事的历史学家”。它确实把史景迁最鲜明显著的学术风格一下子突现出来了。真是一个好题目!不过要是...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