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除了传说中的夏雨荷,还曾有一位清代传奇女诗人在此留连。春暖花开时,她写道:“碧藕生香,红榴吐艳。燕声娇泥谁家院。年来慵自顾中庭,为嗔芳景频消换。”
以赵慈为题材的明信片■齐鲁名士
□本报记者卢昱
酷夏的大明湖,东一块莲,西一块蒲。游人在岸边行走,虽有高树遮光,也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三百年前,大明湖畔曾住着一位女诗人——赵慈。她的命运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铁律,在自觉不自觉中,用诗词定格着历史的一瞬。
赵慈的娘家在今淄博市博山区,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据《赵执信墓表》记载,赵家原本是博山官僚地主家庭,到他这一辈逐渐沦落了。不过,依靠祖辈留下的基业和荣誉,赵家的日子还算富裕。赵执信的岳母是清初著名诗人、学者王渔洋的从妹;赵执信的妻子则是康熙朝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的孙女。
赵执信少年得志,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年仅18岁的赵执信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如此年纪即被委以重任。
可在京城做官,暗流不知从何涌起。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升创作《长生殿》初成,赵执信亲自为他改定,并具柬遍邀京城名士观演此剧于查楼(即后来的广和楼)。一时间,“竹肉相宣沸华馆,枚马金张座中满”。来宾既有知名文士,也有达官显贵,却漏请了时任礼科给事中的黄六鸿。
时值康熙佟皇后病逝不久,这位曾在郯城担任知县的黄六鸿据此上奏皇帝,认为在此忌辰设宴张乐为“大不敬”,要求给有关人“按律治罪”。康熙皇帝当即下诏,将当晚前去看戏的所有官员一律免职。洪升被革去“国子监生”的头衔,赵执信则被“削籍还乡”,这对于正是春风得意中的赵执信来说,可谓晴天霹雳。
当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秋谷(赵执信号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28岁的赵执信结束京漂生活,隆冬时节回到故乡。人生路途中的“寒流”让赵执信改变了人生态度,诗歌创作风格也为之一变。55年的漫长余生,赵执信纵情山水,四处游历,其中六次南游,足迹更远至岭南,悲慨愤懑、嬉笑怒骂则寄于诗文,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他的作品深入社会,其中有不少描述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官僚的横暴。
回到故乡的赵执信远离了京城的纷纷扰扰,收获了家庭生活的幸福。赵执信有六男四女十个孩子,这些孩子颇有才华,但真正称得上诗人的只有最小的女儿赵慈。赵慈出生于今淄博市博山城区的马行街,为赵执信的如夫人张氏所生。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赵执信的第三个女儿不幸夭折。赵执信在《悲小女》诗中云:“十载痴龙抱里珠,由来怜爱与悲俱。”由此推断赵执信的三女儿应生于1716年前后。赵慈的生年应在1717年前后。
赵执信被罢官以后,赵家逐渐衰落。到赵慈出嫁时,竟无多少嫁妆陪送。15岁那年,老天怜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赐予她一段好姻缘。经外婆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王湘萍介绍,嫁给了当时17岁的济南儒生朱崇善,一位居住在大明湖畔勤奋老实的读书人。朱家原本是大家大户,朱崇善的爷爷朱昌祚在康熙初年还曾做过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家道殷实。
这年十月,赵慈坐上朱家的大红轿子出嫁了,嫁给了让她念念不忘的朱公子。
赵慈的故事从此开始,她的诗词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朱家虽是“簪缨之族”,但赵慈与朱崇善结婚后不久,“运值沧桑,家遂中落”,生活十分凄苦,“甚至贫无以居”。据《高唐州志·著述》收录《朱绛墓表》记述,朱崇善的父亲朱绛,字子垣,历任永州府知府、广州按察使、布政使,惜好景不长,因病归里,六年后,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卒。朱绛去世后,朱家迅速衰弱,崇善弟兄十人,多落魄生活;崇善排行老九,长成后,未入仕途,生活困顿。偏又祸不单行,一场大火将朱家化为齑粉,崇善一家生活无着,吃穿难以自给。
清贫的家庭中,赵慈虽饱有才华,但在世俗中,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她所能做的就是把满腹的愁苦、孤寂、失落、惆怅、郁闷寄托在一首首诗歌中。
夏夜里,她写道:“夜深庭院寂无声,花底微风蟋蟀鸣。侧卧玉床清梦觉,风吹修竹上帘旌。”春暖花开时,她写道:“碧藕生香,红榴吐艳。燕声娇泥谁家院。年来慵自顾中庭,为嗔芳景频消换。芍药摧残,荼蘼星散。名花不着薰风绾。只缘苦雨暗相侵,韶华争不成差变。”
在夏末秋初的大明湖畔,赵慈对着星空写道:“极目银河漾素辉,满庭秋影露霏微。西廊月转无人到,自折荷花带露归。”秋凉气爽时,她彻夜难眠:“玉露侵空阶,落叶堆荒径。风雨连朝不放晴,故把秋光迥。孤雁唳长鸣,素月悬清影。桂谢荷枯次第归,谁伴黄花冷。”
冬雪之晨,赵慈写下《雪晓》传达清冷刚毅之情。诗曰:“纸窗深掩苇帘垂,幽阁沉沉梦醒迟。衣褶作棱起方觉,檐拗盈尺闲初知。纷披高势倚松顶,扑簌寒声堕竹枝。一自欧苏夸白战,谢家柳絮未为诗。”诗中赵慈赞赏欧阳修、苏轼咏雪不用旧事而纯用白描,不喜欢谢道韫以柳絮代雪的表达方式,从侧面反映出她的诗歌主张,即用白描抒发真情实感,少用典故雕饰之语。
在赵慈的诗词中,有一篇《柳梢青·祝六家嫂六十寿》的祝寿词,全词洋溢喜庆欢快的气氛,颇为别致。词曰:“王谢门墙,仲冬时候,雪洁梅香。帘卷屏开,松龄鹤寿,五福深长。瑞烟喜气盈堂,羡才俊,齐斟寿觞。阆苑丰姿,瑶台景况,的是无双。”这里的六家嫂,应为赵慈六哥赵庆之妻。赵庆,字幼石,号万君,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举人。
赵慈除工于吟诗咏词、倡导“诗中有人”的观念外,还精于古典诗词声调、音律的研究,著有《诗学源流考》,这正是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在无助时,赵慈也会回到博山,向年过半百的父亲寻求支援。此时赵家也是数逢家难,亲族之前因田产之争相互欺凌;有恶亲落井下石,杀害了赵慈兄弟的仆人,反而诬陷是赵慈兄弟作案,赵家只得纳贿于益都令,得以躲过难关。
在初冬的博山,赵慈写道:“屋塌兼旬雨,衣单半夜霜。”怕是此时赵慈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了。生活本身拮据无助,今又归居娘家,作屋檐下人,赵慈心中悲苦可想而知,于是她将“悲忧侘傺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其诗如何?“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如长松修竹,耐雪凌霜。”以至于孙崇坫忍不住评论说:“欧阳子有云,诗人少达而多穷,非诗能穷人,盖必穷而后工。余初不谓然,迨阅历既久,每见词客骚人名重当时,声施后世,而历落嵚崎,往往令人读其诗而悲其遇,不意闺阁中亦有此阨也!”
赵慈著述甚丰,可惜“第以贫困,埋故纸堆中数十年,人无知者”。她的儿子朱瓅后来一直在博山居住,其孙朱时庵设馆于博山举人孙崇坫家时,曾拿出全集让孙崇坫赏析,并求孙崇坫作序。孙读后“竟窃不禁掩卷三太息”,遂慨然作序,此《断肠诗集序》所由来。
赵慈去世后,她的遗稿被丈夫的外甥谢问山收藏。后人见之,认为往往有名句似青莲(李白),“芳草一庭和恨生”“自折荷花带露归”等句更是被视为名句。《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对赵慈这样评价:“中郎可谓有女。”中郎是指汉代文学家蔡邕,其女蔡文姬曾作《胡笳十八拍》。将赵氏父女与蔡氏父女相提并论,评价甚高。据赵慈的后人回忆说:“余髫令时,初知句读,即习闻孺人(指赵慈)之诗盖里相连。”可见赵慈的诗名在那时已街知巷闻。
赵慈之孙朱时庵也藏有赵慈诗词的手稿或刻本。范坰(字伯野)曾选刻过赵慈的40余首诗。但遗憾的是,这些版本或手稿流传下来的很少,在国内某些拍卖行时有十多页的诗文泛出水面。
在今博山南部山区的天津湾西村有博山赵氏庄园。此处庄园坐落于天津湾西村南,可分两处,一是接官亭区,二是住宅区,两处相隔百米左右。
接官亭,本地居民也叫官厅,是赵氏家族专门用来接待来访官员的地方。现在有北屋三间,前出厦,除修缮屋面外,基本保持原貌,现做商店用。东西长20米左右,南北长30米左右,接官亭院内平整、规整。对面是一间观云阁。观云阁门楣上挂有一块疑似赵慈在庚寅年(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题写的“慈云阁”匾牌,字体隽永……
为何说疑似赵慈?是因为落款经放大核对后,可能为“赵懿”二字,即赵慈叔叔赵执谷的长子在1711年所书,那时赵慈可能尚未出生……
新闻推荐
□通讯员徐佳强王子永记者杜辉升报道本报郯城讯“一个多小时就办完了,很便捷。”7月15日,郯城县庙山镇...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