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高大制帽厂: 构建“党建+4”工作模式 促进企地共发展

临沂日报 2019-07-08 09:25 大字

□临报融媒记者 周宝云 孙云

通讯员 高元 杜明涵

近年来,郯城县高大制帽厂以“建百年企业 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探索构建了“党建+妇女就业、扶贫工作、孝文化、社会责任”的“党建+4”工作模式,以党建促发展。如今企业已拥有固定职工370多人,制绳设备120台套,纺绳机20多部,产生社会效益9000多万元,上交税款1000多万元,先后荣获市“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优秀民营企业”、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市妇联“家庭手工业示范基地”、县“重点龙头企业”、县“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党建”+“妇女就业”

1994年,徐景雪和几个姊妹成立了高大制帽厂,专业生产编帽等产品。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和企业党支部的带领下,如今企业已拥有固定妇女职工260多人,先后在郯城县胜利镇徐蒲坦、大池头、南刘宅子,郯城县郯城街道,兰陵县层山镇等周边村庄、乡镇建立了20个分厂,在郯城各乡镇设立了50多个代加工点,辐射带动近2万名妇女就业,走上致富路,在当地形成了“人人想致富,妇女挑大梁”的喜人局面。企业被市妇联命名为“家庭手工业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景雪先后被授予“科技女状元”“市优秀女企业家”“市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十大明星”等称号,2006年当选山东省第十一届妇代会代表,2009年被临沂市妇女联合会聘为临沂市巾帼创业导师。

“党建”+“扶贫”

高大制帽厂以发展琅琊草编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企业+代加工点+农户”的扶贫模式,逐步走出了企业与农户互惠共赢的扶贫新路子。总厂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高大帽厂所在的胜利镇高大社区有贫困户115户217人,其中17人在总厂从事机制帽工作,每人每年收入30000元以上。进村设立扶贫工厂带动就业。从1997年在胜利镇徐蒲坦村建立第一个分厂开始,高大制帽厂已在胜利镇建立了11处分厂,在郯城街道、重坊镇、港上镇等周边乡镇建立了9处分厂。20个分厂共吸纳了66名贫困人员进厂工作,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2万元。送料加工辐射贫困人口居家就业。目前,已在胜利镇及周边设立了50个代加工点,每个加工点可辐射300人就业,共辐射带动周边15000人增收。其中,贫困群众309人,每人每年收入6000元以上。

“党建”+“孝文化”

高大制帽厂党支部始终把“孝”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坚持向全体员工灌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理念,通过提倡孝道,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企业在生产车间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二十四孝”宣传图和“家庭美德”优秀员工光荣榜,时刻提醒着每位员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多一份爱心和责任感。在孝文化的提倡下,厂里员工们之间主动嘘寒问暖,和谐相处,员工和企业的纷争、员工之间的摩擦几乎为零。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不少企业出现用工难情况,高大制帽大部分的老员工都选择长期坚守下来。

“党建”+“社会责任”

高大制帽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无论是村里修路、建学校、安路灯,还是社区建文化广场、修建办公室等,高大制帽厂每次都无偿出资5—10万元。而且每年都坚持向敬老院捐款捐物,关心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等。这些年,企业用在回报社会、做公益事业方面的各项赞助、捐助已累计高达100多万元。

高大制帽厂的“党建+4”创新实践,产生了人才集聚、活力和谐、品牌示范、跨越发展等良好效应,取得了企业党建与地方发展互促、社会形象大大提升的良好效果。

新闻推荐

郯城县政协大力提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质效

□徐加友郯城县政协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政协履职的重要内容,建强工作队伍,完善制度机制,搞好服务保障,努力提...

郯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郯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