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郯城县志》记载,孔子曾到郯东部的马陵山上登高望海,后人称此地为“望海楼”。孔子“问官”之后,曾感慨道:“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将鲁文化

大众日报 2018-12-08 10:01 大字

郯城望海楼蒙山上孔子小鲁处石碑■沧桑齐鲁

□本报记者卢昱

本报通讯员颜超臧德三

尼山位于曲阜、邹城、泗水三地交界处,海拔不过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后人为避孔子讳,将尼丘改称为尼山。

在孔子出生前,尼山还叫“尼丘”。当时住在山脚附近的孔子父母“祷于尼丘”,或许是感动了尼山的“土地神”,不久就有了孔子,两人干脆给孔子起名丘、字仲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孔子,尼山不必改名,可若是真没有孔子,尼山也断然不会有如今的名气。

从孔子父母专程上山祷告求子的举动可以看出,孔子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待。这种来自家庭、来自家族的天生责任感伴随着孔子一生,对他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尼山以东的东夷土地,今天的沂蒙山区,也有诸多孔子的足迹。如今,这些山水形势未变,讲述着远古的传说。

父亲叔梁纥在此征战

孔子的先祖脉络清晰,可追溯到商朝王室的微子启。微子启为商纣王之兄,因不满暴政,投奔周,封为宋国国君。

孔子的祖先中第一个姓“孔”的是孔父嘉,以大司马身份辅佐宋穆公和宋殇公达19年,以“贤”著称。公元前710年,孔父嘉被政敌太宰华父督发动政变所杀,孔氏卿大夫的世袭之位被废除,其子木金父被降为士。家族从此走上没落之途,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为避宋乱”,而迁居鲁国,并被封为大夫。

孔子父亲叔梁纥虽只是贵族身份武士,却以勇敢著称,他最伟大的壮举就是冒死固守防邑(今临沂兰山境内防城故城)。公元前556年,强大的齐国侵入鲁国的北部,齐军高厚带领部队围困了鲁国的防邑。

被围困的人中有鲁国上卿大夫臧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臧纥的弟弟臧畴、臧贾。因臧纥的职位最高,鲁国派出军队想要救出臧纥。鲁国救援的军队从现今泰安东部一个叫阳关的地方出击,但到了接近防邑的地方却不敢前进了。

这时,勇敢的叔梁纥挑选了三百名精悍甲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带着臧畴、臧贾,一起保护着臧纥突围而出,将臧纥安全送到了鲁军的防地旅松。突出重围救出上卿大夫臧纥,原本可以戴功撤退了,可叔梁纥不走,他不能让自己的土地落入敌人之手,竟转身杀入重围,固守防邑,与如狼似虎的齐军公然对峙。慑于叔梁纥的勇猛果敢,久攻不下的齐军只好撤退。

当年的防城故城,即今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古城里村,位于方城镇驻地北两公里处,距区政府约50公里,古城墙呈不规则椭圆形。该地东临方城河,西临诸满河,北靠蒙山东段余脉,地势开阔平坦。再加之村西有一华泉,水资源丰富,可谓山清水秀。该城址,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东周、汉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古文化遗址。

古城里村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留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现村内仍有史前时期遗址一处,高约2米至3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考察其上限约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下限为岳石文化时期。此地大量出土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如今,古城里村已是普通鲁南村庄模样,平房纵横,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村址上曾有一座城市,于公元前665年筑城,史称防邑。防邑是鲁国的东疆重镇。据《春秋·隐公九年》载:“公会齐侯于防。”

古城里依山傍水适合居民聚集,西汉至晋代,古城里村为华县县治,曾做过临沂旧治。据新旧各种志书资料记载,截至目前,古临沂治所尚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在诸葛城(今临沂白沙埠乡内);二说在临沂庄(今兰山区汪沟乡内);三说在古城里(今兰山区方城镇内)。

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卷七《古迹》载:“临沂城,县北五十里,今临沂社是也。”同书“乡社”目,有“孝感乡”“临沂社”的记载,说明今临沂市北确实有临沂社。

前几年在古城里村发现一块古石碑,上刻“临沂”二字,不见时间和书丹者名字。询村中老人,称原在古城里东门上首,明清时就有,后门拆碑存,今仍立于村东门外。这更是此地曾属古临沂的证据。

古城里村西北有一眼华泉,历史悠久。据光绪《费县志》记载:“华泉在古华城北,一名‘养正泉’,绕至城东,多生蒲苇,南流入防城河。”又据《汉书地理志详释》载,古城里村北有泉,因“平泽中泉眼百余似华也而名华泉”。

古城里村人杰地灵,曾一度传为颜回孝悌里之地。有史可考的是,这里曾经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臧霸的故地。臧霸,字宣高,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

登东山而小鲁

孔子为叔梁纥六十多岁所生,从小就超凡。在青年时期,孔子于鲁国担任过管理仓库及畜牧的小官,后因其博学多闻、修书习礼而聚众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孔子都将其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这些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创设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之风。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前往齐国。孔子在齐国深受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并且时常问政于孔子。但受奸人所害,孔子在齐国终不得志,遂又返鲁。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臣擅权。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他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齐国担心孔子治理鲁国,而使鲁国比自己强大,于是送女乐到鲁国,季桓子沉迷于女乐不理朝政。孔子感慨难以实现其抱负,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颠沛流离之旅。

在卫国,孔子受到卫灵公礼遇,但又因卫灵公听信谗言开始监视孔子及其弟子。孔子愤愤而返。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便带弟子离开。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师徒免于一死。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再次回到鲁国。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虽是鲁国人,但在沂蒙大地上也留下不少足迹,对沂蒙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重要作用,最显著的是他在沂蒙大地游览踪迹和广收临沂弟子。

《孟子·尽心上》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东山”与《诗·豳风·东山》中的“东山”所指一致,即今临沂市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境内的蒙山。

孔子离开费邑之后,心中宽阔,遂登蒙山,留下了“大通岩”“小鲁处”“望海楼”“圣憩石”等遗迹。《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水自然面前,仁者看到的已不仅是山水,而是天下苍生。“仁”是其思想核心,在这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作为一位仁者,攀蒙山而小鲁,鲁国和东夷国家都是平等的,鲁国相对大,却又相对小。这句话既是他固有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位鲁文化代表人物对东夷文化已有所包容、接纳、融合心态的表现。

在当时东夷与鲁之间尖锐的矛盾之下,孔子以包容、接纳的思想将两种文化相融合,真正做到天下大同,在不断的兼容并蓄之间创造更加优秀的中华文化。“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是仁者俯视天下的气魄,也是一位思想家在不同区域文化间的兼容并包的心态。

传道授业多徒弟

据《韩诗外传》载,孔子于郯遇程本子,“倾盖而语终日,甚悦”。随即,他叫来子路说:“由来,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曰:“昔者由也闻之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诗》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且夫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而赠。”孔子爱贤举才,遇贤士则促膝而谈。

据清乾隆年间修《郯城县志》记载,孔子曾到郯东部的马陵山上登高望海,后人称此地为“望海楼”。孔子“问官”之后,曾感慨地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将鲁文化的种子传播至此,对齐鲁大地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孔子在几十年的漫游过程中,为沂蒙大地留下了众多的足迹。主要遗址、遗迹有:孔子小鲁碑、望海楼、圣憩石、大通岩、遇圣桥、“子宿”村等。另外,临沂兰山境内孔庙又称“临沂文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旧时一直是州学、府学所在地,临沂市区内仅存的一处古建筑,也是鲁东南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孔庙。

《临沂县志·秩祀》记载:“孔子庙,在县治西,旧在东南,宋靖康毁于火。金守臣高召卜迁今地,其后再毁再葺。元末兵燹,故址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重修。正统年间,知州贺祯再修。弘治间,知州张凤、吴寅,正德年间知州朱衮,相继增修。嘉靖三十五年,东兖道任希祖见庙庑圮坏,呈请拆经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贤、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绪九年知府锡恩,重加修缮。”可以看出,宋代开始建庙,金代在此定址,数次被毁坏,也历经各朝代加以修复完善。

在春秋时期,临沂有一大部分属于鲁国疆土,因此孔子的弟子中一部分属于沂蒙籍。孔子众多沂蒙子弟中比较突出有曾参、仲由、澹台灭明等。曾参(前505年-前436年),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从师孔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曾参回到家乡,便专注于传播儒学,设帐授徒,后被称为宗圣。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鲁国人,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为人刚直擅勇力。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并且积极维护和实践孔子的儒家学说,称“先贤仲子”。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平邑县南武城)人,教育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

除此之外,孔子弟子还有子游、有若、颛孙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夏等,均生于沂蒙地区。孔子及其弟子在沂蒙地区传播儒学思想,并对沂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闻推荐

“非遗”展演进古镇

12月2日,民间艺人在郯城县马头镇首届糖果文化节上展示市级“非遗”中国结“节庆有余”。当日,郯城县首届糖果文化节在该镇...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