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俗】 七夕女儿香 □刘琪瑞

半岛都市报 2018-08-13 06:58 大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始于汉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中国情人节。但在民间,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福纳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展示女红等诸多习俗更为浓郁。

而在鲁南一带,尤以“女儿节”为重。早年间,七夕这天,乡下女孩家除了拜仙乞巧、赛巧、吃巧果外,还用凤仙花染指甲、用皂角水洗头发。更有特点的,要在这天做香荷包、绣红肚兜儿,这些清香素洁的小物件,是女儿家的贴身之物,因而都是未出阁的姐妹们之间进行,或者在娘亲的指教下来做,男孩儿是万万不可沾边儿。

先说说香荷包。又叫香囊、香袋儿,除五月初五端午节缝制香荷包以辟邪免灾之外,七夕节缝制、佩戴主要是吸汗爽身,祛病强体。我的家乡在山东沂蒙老区,沂蒙香荷包风格独特,多用各种布料、花线缝制而成,选料精细,加之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使得香荷包色彩鲜艳、纯朴自然、乡味浓郁,惹人喜爱。沂蒙香荷包分为观赏类、吉祥类和实用类,而实用类的尤以“药用”最为独特。

节令入了秋,乡间女儿家到乡野山间,采来一些具有吸汗除异味功效的草药,像丁香、八角枫、金银花、薄荷、樟脑、艾叶,更多的是采挖沂蒙山区的“东香附”,晒干炒透,加了少量磨细的香砂、桂皮、甘草、姜片、滑石等,作为填充物。

香附,又名莎草、香附子、香附干,为莎草科植物,一般在秋季采挖其根茎晒干留用。山东郯城一带所产者以个大、色纯、质优、香气馥郁者为佳,称“东香附”。香附气芳香、味微苦,归经归肝、脾、三焦经。功能主治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等症,尤其对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一些常见的女儿病疗效甚佳。

七夕之后,天气凉爽下来,而夜露转重,寒湿渐侵,容易感染风寒,乡间女儿家赶在七夕前后开始绣做红肚兜儿。红肚兜儿形状一般为菱形,上面结带于颈,左右两带系结于背,下面一角不用带子,正好遮住小腹,以利于腹部的保暖。布料一般是滑爽舒身的蚕丝棉,最不济的也要用家纺的细棉布。兜兜面上,绘绣一些适合女孩儿特点又吉祥如意的图案,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莲香红鲤、兰花蕙草、凤蝶比翼之类,内里一层要填充小药袋,其内容与香荷包略有不同,除了少许驱寒暖身排湿毒的草药外,另两样中草药为主,一样是香附子,另一样是益母草。

益母草,古称“蓷(tuī)”,又名茺蔚、坤草、云母草、灯笼草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生用或熬膏用。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本草纲目》载,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作用,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扑打内损瘀血,大小便不通”等症。益母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细胞活力。内服能改善血液血环,消除淤血;外用敷面贴身,有美白、祛斑、防皱等功效。无论防病治病,还是养生保健,益母草一如其名,对女性大有裨益,故又称之为“为女儿而生的草药”。

七夕来临,家乡的大姑娘小丫头们聚拢在农家小院贴满窗花的木格窗下,边用一双双巧手描龙画凤绣鸳鸯,展示十八般技巧绝活,边清亮亮地唱起淳朴的谣曲,“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缕缕伴有中草药特别香味的女儿香飘散开来,一直漫进我少年的梦里,诱我乡愁如蜜。

新闻推荐

郯城法院敲响网络远程开庭第一槌

本报8月1日讯(记者庞尊利通讯员徐西江)近日,郯城县人民法院在郯城县司法局远程视频帮教室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庭审。之所...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