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郯城我的家﹙四章﹚

临沂日报 2018-06-29 12:18 大字

古郯可采莲

时令已至初夏,眼下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致,距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好光景还有些时日,虽不是赏荷、采莲的最佳时节,可莲之清绿、清逸、清香,一直在我蓝色的心湖轻漾着,留下道道涟漪……

故乡在郯,郯为东夷古地,虽不在江南,却也是莲之故乡。毗邻千年古镇马头镇的采莲湖、大方湖水光渺渺,广达万亩之余,是为郯城老八景之一“方湖莲讴”。每至夏日,湖里翠盖千重、青钱万叠,那景致方圆这一遭颇有名气,清风徐来,荷香盈盈,整个古镇都浸润在这梦幻般迷人的清香里。位于北地南乡的郯城,那一幅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我在惠风和畅的夏初依然能想象得出——— 采莲少女穿行在荷花丛中,莲叶与罗裙一样碧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润,笑声和着歌声在莲湖深处荡漾。菡萏娇艳,绿波荡漾,无数妙龄女郎穿梭在小船和花丛间,纤纤素手与盛开的莲花相映生辉,袅袅的歌声与欸乃的桨橹声互为节奏,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莲之于古郯,虽没有江南的兴盛,但郯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得莲风荷韵更具有了别样的意义。远古夏时的伯夷、若木父子在此“采莲”,开创了古徐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国力居鲁苏皖、方6万平方公里,历44代、经夏商周达1600多年辉煌;少昊后裔的郯国国君郯子在此“采莲”,“三圣”、“四贤”并驾齐驱,官制礼制达于鲁国朝野,传扬了“鹿乳奉亲”的仁孝之德;年轻的孔子曾来此“采莲”,路遇程子,留下了师郯问官、倾盖而语的千秋佳话;战国时期的孙膑、庞涓在此“采莲”,车辚辚、马萧萧,齐魏马陵之战闪耀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汉代的东海孝妇在此“采莲”,成就了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南朝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何承天在此“采莲”,一部《元嘉历》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熠熠生辉;南朝鲍照(鲍参军)、鲍令晖兄妹在此“采莲”,前者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兄妹二人开创了南北朝时期一代诗风;南朝徐陵在此“采莲”,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光耀中华,《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名篇佳作令人回味无穷……

莲之于古郯,大雅之中蕴育淳朴浓郁的乡风民俗,使莲的圣洁和高贵更贴近民间,愈加真实亲切了。在莲湖潋滟的光影里,在古郯八景之“白溪秋月”下,一曲曲拉魂腔、一场场柳琴戏,在鲁东南乡下打谷场的上空咿咿呀呀、一折三叹婉转悠扬开来,把外乡人的魂魄拖拉过来,不由为剧中故事悲哭、为人间情爱欢笑。家乡的柳琴戏因其唱腔优美动听、独具地方特色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只小船在莲湖的碧波间欸乃而来,一曲“姐儿妞”在沂河温柔的涛声里漫了起来:“(女)一只小船(来哎)往南(得儿)摇(来咿),半船葫芦半船瓢,半船(那个)小樱桃(来哎嗨哟奥——— )小妹开言道(男白:噢——— )郎哥你听着(男白:哎——— ),什么是个葫芦?什么是个瓢?什么是个小樱桃(来哎嗨哟噢——— )(男)郎哥开言道(女白:哎——— )小妹你听着(女白:噢——— ),不开的是个葫芦,开的是个瓢,俊的是个小樱桃(来哎嗨哟噢-——— )……”裹挟着莲风荷韵,以男女对歌咏唱而别具韵味的郯城民间小调,把人的魂儿勾走了,把沂河古码头上那轮月儿唱弯了。“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但只见桃红梨白开色艳,满荒郊百草排芽色色鲜,一行行绿柳垂金线,野鸟叫破杏花天……”这是沂河岸边的雅歌细曲——— 郯马五大调中的一曲《耕读渔樵》。郯马五大调又称“淮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或幽婉曲折或起伏跌宕的声调,经了笛、箫、笙、三弦、柳叶琴和酒盅、碟子、瓷碗、竹筷打击的伴奏,被沂河皎皎的月色和莲湖款款的荷风润泽,使得桨声灯影里的古镇风景愈加让人流连忘返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在这银杏金叶飘零的晚秋,想那千年青莲黑土里萌发胚芽,在随之滚滚涌来的春潮中将会小荷初露,亭亭净植,继而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我们在鲁东南的古郯采莲,撑一只乌篷古船,从《诗经》的上游涉水而来,从白露为霜的早晨披星而来,从六朝乐府的疏桐淡月穿行而来,从唐诗宋词之外的民间阡陌翩飞而来,从缠绵悱恻的柳琴戏、婉转悠扬的郯马调中踏歌而来;我们采莲,哼一曲乡间小唱,绕过坎坎伐檀的河边,穿过篱笆墙的影子,串起珠玉般散落的村庄,引领我们追随祖先闪光的足迹,走回声声木铎摇响的采诗岁月,感念无数行吟者的梦想与荣光、苦难与沧桑,为倦怠的心灵觅得一处栖息的居所……

家乡柳色新

乡人喜植柳,坡岭、田畦都植有形态各异、婀娜多姿的柳树。家乡有一条小河蜿蜒南去,九曲十八弯,名曰柳子河,沿岸景致颇似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那段唱词:“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农谚云: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站在早春高高的河堤上放眼远望,一行行柔柳不论挺拔伟岸的,还是奇崛古朴的,都在料峭的春风里舞蹈,在蒙蒙细雨中歌唱,越发清秀可人,愈显飘逸风姿,但见绿云缭绕,柳色如烟。不需数日,明镜似的河面上柳丝轻垂、柳花如雪,那小小柳花色如兰瓣,状似菱角,飘洒水面后随波逐流,恰如一只只知暖戏水的小鸭儿。

家乡在鲁南的郯城县,是著名的“中国杞柳之乡”,杞柳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每至初春时节,一望无垠的杞柳耐不住性儿,经了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一股脑儿焕发了勃勃生机,秋里收割后的短枝上爆满了簇簇新芽,过不了几日,颗颗晶莹莹、鲜亮亮的柳芽儿变戏法一般,抽出条条嫩枝,绽发片片新叶。春分过后,雨水越发充沛,株株杞柳铆劲儿贪长,那丛丛绿色新鲜、亮丽,早已把原先灰蒙蒙的田野层层叠叠涂满了,好一片蓊蓊郁郁的风景啊!夏初时节,乡人用特制的快镰收割下一丛丛柳条,剥去青翠欲滴的绿皮,现出光洁、柔软的白柳条儿。家乡一带有句谚语:“金条、银条,不如柳条。”甭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杞柳条子,它质地柔耐,光洁明亮,是制作柳编工艺品、出口创汇的绝好材料,目前,柳编产品已发展到100多个系列40000多个品种。这些柳编产品或玲珑精致、典雅秀丽,或粗狂豪放、拙朴自然,深受人们喜爱。通过建立网店、淘宝村等电商平台,家乡人大刀阔斧闯市场,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柳编产品已销售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春光明媚的农家小院里,伶俐的妹子、巧手的大嫂聚成一拢儿,用曼妙的纤手轻折巧编,编了个“鸳鸯扣”,勒了个“龙戏水”,编出个农家红火火的好光景。

乡人爱柳,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连柳树木的下脚料树枝、树杈、木桩都利用起来,通过旋床“旋”、刀具凿刻、毛笔汇彩等工艺,制作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木旋玩具。木旋玩具又称“旋货”“耍货”,题材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木旋玩具目前已发展到10大类700多个花色品种,传统产品有古代人物、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不倒翁、关公刀、京剧脸谱等,创新品种有胡桃人、小火车、火箭、智力拼盘等。“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心灵手巧、视野开阔的家乡人不仅通过制作古朴卓雅、独具特色的木旋玩具发展文化产业,出口创汇,发家致富,还不断创新,弘扬民间文化,所创作的产品不但在国家级民间工艺品比赛或展览中获奖,还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收藏。2014年11月,郯城木旋玩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人不光喜植柳,爱编柳编产品,爱制木旋玩具,还爱唱柳子戏。柳子戏又称“柳琴戏”,是家乡一带的地方小戏,因多用一张形似柳叶的琴伴奏,故而得名。早年间,柳琴戏是不折不扣的苦戏,乡人出外逃荒,常常上门唱上一曲凄凉悲婉的柳琴曲,讨饭糊口。而今,光景变了,柳琴调儿成了乡亲们即兴吟唱、自娱自乐的一种喜庆方式。农闲时节,小夫妻二人或兄妹二人怀抱一面小巧玲珑的柳叶琴,随了闹社火的杂耍队走村串户,唱家乡旧俗,唱邻里新事,唱过去的贫穷,唱而今的兴旺,琴弦声声入扣,唱腔婉转悠扬——— 这柳琴曲儿又叫“拉魂腔”,着实把村村巷巷的乡亲们魂儿勾去了,把老少爷们庆丰收、闹红火的心劲儿唱高了……

无忧无虑的乡娃子们除了木旋玩具外,还有好玩的把戏儿,那就是喜欢吹柳笛儿。早春二月天,柳条青青,柳芽吐秀,孩子们折一段柔柔细柳,轻轻拧几下,抽出白亮的短棍儿,一支小巧的柳笛儿便做成了。“呜——— 呜———呜”,清亮亮、脆生生的笛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在崎岖的乡路上在袅袅的炊烟里响了起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这幼稚的笛音溢满了乡村的角角落落,带来了久违的春天的消息,一时间,灰蒙蒙的田野呼拉拉亮起来,人们的心头热了,春耕的吆牛调高亢地唱起来,姹紫嫣红的三月从一管拙朴的柳笛里潺潺流了出来……

我原以为乡人植柳、玩柳,应该算作高手吧。近日读史,原来植柳高手当推东晋陶氏祖孙。陶侃作武昌太守时,甚喜植柳,不仅自己植,还发动官员军民植。后来,他的曾孙陶渊明更是未曾出仕先种柳,小小年纪端然在自家门前植柳五株,并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五柳先生传》。古代文人墨客咏柳颂柳,佳句甚多,像唐人贺知章那首《咏柳》,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东坡的“枝上柳棉吹不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都堪称咏柳玩柳的高手。

细细思之,古人植柳咏柳,多是闲情逸致使然,或借物咏志,或睹物生情。我那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虽不谙格律,不懂诗情,不趋风雅,却偏偏植得家家垂柳,户户含烟,既美化了乡居环境,又陶冶了乡民情趣,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之盛世,最大限度发挥了柳的用处,用一双双灵秀的巧手,编制绝美的工艺品,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用抑扬顿挫、缠绵多情的柳琴戏、柳笛儿,热情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归根结底,家乡人才真正是植柳、赏柳的高手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又是一年春好处,家乡的柳树新枝复发,柳絮又飞。看那一行行、一丛丛新柳,虽平凡柔弱,朴实无华,但当春催发,生机无限,给人们带来一片春色,遮挡一方风雨,奉献一分情怀——— 这,不恰恰是家乡父老乡亲真实秉性的写照么?

夏日寻梦古栗园

家乡坝子村一带有偌大的古栗园,沿沭河绵延十多里地之遥,仅百年以上乃至千年古树就有近万株,虬枝盘曲,树影斑驳,蔚然壮观。听老辈人讲,这些古栗树是一代代人沿袭栽植留下的,所产大油栗光泽油亮,糯性强、口感好,旱涝保收,素有“干果之王、铁杆庄稼”的美誉。

每至夏日,这里绿阴蔽日,和风习习,确是一方难得的消夏纳凉之所。比如正午时分,那日头毒花花地照着,栗园里却是清凉凉、透爽爽的,扯一领暄和的麦秸苫儿,摇一把寻常的芭蕉扇,置身于这样清幽静谧的天地,看白云悠悠,听清蝉鸣唱,不觉心绪沉静,幽梦浮起,自有一种别样的情思。

我喜欢家乡栗子花那种特别的香味儿。麦收前后,栗子花一茬一茬儿开了,长长的栗子花穗儿毛茸茸、蓬松松的,初时像村姑的长睫毛,及至绽放开来,又像她们梳理出的一绺绺小辫子,那香气特别浓郁,有股子皂角的芳香,而且散发得很远。我们村的栗树绽花的时候,相邻几个村子的人都能闻到,那香味儿像少女的梦一样,奇幻而神秘。乡间那些扎着羊角辫儿的小丫头,喜欢采了一串串长长的花穗儿,编成美丽的栗花项链,戴在光洁的脖颈上,一个个都成了香气萦绕的“栗花仙女”了。记得家里大人还爱把谢了的花穗儿收拢起来,搓成悠长悠长的栗花绳儿,在自家小院里、在那片栗园里点燃,再凶恶的蚊虫也不敢近身,飘散开来的缕缕幽香,使清凉的夏夜愈加迷人。一直到现在,我在小城夏夜燠热的梦里,还时常梦到家乡古栗园里燃起的那种好闻的香气……

挂镰歇锄的三伏天,庄稼地里已少见人影,乡人大都爱到宽敞敞的古栗园里歇凉,那样的素净幽雅之处总让人留恋。一株株古栗树高大茂盛,浓阴如盖,栗树下都是平坦、松软的沙土地,洁净、清爽,谁都喜欢到这里消消暑气。汉子们有围成一拢儿打牌下棋的,有仰卧于花凉席上贪恋一晌美梦的。孩子们呢,总没有消停的时候,有吵吵嚷嚷拾子儿的,有绕来绕去捉迷藏的。那边几株歪七扭八的大栗树下,是村子里女人们的小天地,她们的故事总是比男人们多,唠唠庄户呱儿,叙叙邻里情分,叨叨新奇事儿,不时飘过来响脆脆的笑声,从那一声声清凌凌的笑语里,你可以想见她们形态各异的模样呢——— 那扎煞着手儿俏笑不止的,想必是几个俊模俊样的村姑;那掩着嘴儿怯生生浅笑着的,该是才过门不久的小媳妇吧;而那拍着巴掌前仰后合大笑的,一定是东河湾那帮快言快语、风风火火的大嫂……树上的蝉儿不由噤了声儿,静听这一声声清亮亮的笑哩,掩藏在枝枝叶叶间的毛栗球儿也探出小脑袋,随着风儿摇呀摇,是陶醉于这迷人的笑语么?

夜幕终于降了下来,古栗园里静悄悄的,透着一层神秘。小的时候,我喜欢扯了一领麦秸苫儿,随了大人们到栗园里消夏,淡蓝色的夜风被一丛丛枝叶过滤得清凉凉的,吹在身上透爽舒惬。仰看那轮满月像英姑一张俊美的脸盘,穿行在斑驳的枝叶间,稀疏的星儿闪着鬼机灵的小眼睛,眨呀眨呀,让我怎么数也数不清。一转脸,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故事的英姑不见了,是会那个长着一对好看的小虎牙、爱说爱笑的猛子哥云了吧?问爹,爹不语;问娘,娘朝栗园深处呶呶嘴儿,吃吃地笑哩。趁爹娘不注意,我赤着小脚丫溜走了。栗园里的沙土地松软软、凉丝丝的,远远看见那株千年栗树王后面,两个人影儿正紧紧相拥着,我冷不丁冒出来,“哎呀”一声,英姑和猛子哥慌慌地松了。见是我这个小鬼头,英姑嗔骂开来:“你这个冒失鬼,吓死俺了,看俺不拧你的腿!”我边跑边嚷嚷:“丢、丢、丢!”

儿时的梦像霓虹像霞彩,五彩缤纷,奇幻迷离,这样的梦多么令人向往啊!待到栗子花盛开的季节,真想飞回乡下那片韵味悠长的古栗园,寻得一方清凉幽静的绿阴,赤脚踩在舒惬怡人的沙土地上,或者干脆四仰八叉躺在栗子花香萦绕的树阴里,睡一晌憨实的好觉,做一个透爽的美梦啊!

秋风送爽话银杏

金秋时节,家乡的银杏丰收了,一排排高大挺拔的银杏树上挂满了颗颗金黄的银杏果,宛若一串串圆润晶莹的葡萄,在风中摇曳,煞是喜人。

家乡小城郯城县素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誉,这里生长着数以万计的古银杏树,那粗壮挺拔的树干、灵秀飘逸的叶片、金黄摇曳的果实,无不显示出雍容华贵的“国树”风采。郯城西部有连绵数十里、接天蔽日的万亩银杏园林,其中居于广福寺中的一棵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神树”的银杏雄树,树龄已达3000多年,树高42米,荫地亩余。2004年,该古银杏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中华名木”,系天下第一银杏雄树,历经数千年风霜而不衰,仍枝繁叶茂,英姿勃发,成为这片广袤而丰厚土地上自强不息的象征。万亩古银杏森林公园内的这些古树高大雄伟,错落有致,雄树如塔耸立,雌树冠形如盖,风格迥异,刚柔相济,绵延数十里之遥,景象蔚为壮观。古银杏林庇育了一方人家,堪称“天然氧吧”和疗养胜地,园中负氧离子浓度特高,蚊蝇不生,周围村庄居民很少患病。

银杏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名称也几经变化。唐及唐之前逢寺庙必栽银杏树,宗教界称银杏树为“圣树”,银杏果为“圣果”。宋代以前称鸭脚子树,因其小折扇似的叶片如鸭蹼而得名。欧阳修有诗为证:“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因雌树盛产果实,种仁色白如银,形似小杏,又名银杏。元代后又谓之白果树。至明代银杏树又有了新的名称,因银杏生长缓慢,“公种而孙得食”,又叫“公孙树”。

银杏以独特的药用价值,神奇的保健作用受到了世人的青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咳;生食降痰、消食杀虫。”药食两用,延年益寿。银杏果仁内含黄酮甙、银杏酸等多种成分,具有抗结核、抗真菌、抑制癌细胞扩散的功效。

不仅是银杏果,银杏叶的医疗保健作用更为突出。现代《中药志》谓其叶“饮肺气,平喘咳,止带浊,治痰喘咳嗽、白带、白浊”。到目前为止,已知化学成分的银杏叶提取物多达160余种。主要有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奎宁酸等,用银杏叶提取物配制的护肤护发等方面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产品达50多种。此外,利用银杏研制的银杏叶饮料和银杏酒、银杏茶等保健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银杏不仅具有药用价值、保健功效,还能做出许多美肴。家乡一带食用白果之风更盛,尤其是在婚俗上讲究更多。先要在新人的婚床上或者被褥四角,放上白果、红枣、花生、栗子,寓意“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还有“撒帐”的风俗,新人入洞房之前,由一吉祥人手执盛有白果、麦糠、枣栗、金钱、糖果等物的果盘,向新娘、新郎身上抛撒,边撒边唱道:“一把白果一把糠,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意在祝祷贫贱夫妻不可忘,早立贵子,儿孙满堂。再丰盛的婚宴也少不了加了白果、栗子、红枣、黏米、花生、莲子、豇豆、红小豆等制作的“甜饭”“八宝饭”,或者“蜜汁白果”“盐焗银杏”,预示一对新人白头偕老、甜甜蜜蜜,未来的小日子人丁兴旺、红红火火。

寻常人家还喜欢做“盐焗银杏”或者烧烤银杏,方法简洁,就是将银杏果剪个小口,入盘撒入少量食盐,用微波炉高火烘烤两三分钟,或者将银杏果直接置于灶火之上烧烤片刻即可,但见炸开壳儿的果肉翠绿绿、黄微微,趁热食来香糯、筋道,有点点苦香,却恰到好处。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品尝了银杏果香醇、绵长的美味之后,曾赋诗赞曰:“深灰浅火略相遭,子若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银杏素有“活化石”之称,是地球上现存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植物学家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誉。著名学者郭沫若在其《银杏》一文中,赞颂银杏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银杏集形态美、品质美、神奇美于一身,是长寿之树、佛教之树,为名川大山、古刹庙宇增添了幽深古老的历史风貌和神佛世界的神秘气氛,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名篇佳句吟颂银杏挺拔俊秀、苍劲飘逸的风姿。

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曾作诗咏曰:“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文杏即银杏,文杏、香茅均为名贵树种,用作建筑材料,自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而“栋里云”化作“人间雨”,更是佛意的象征,强调了山馆的地势之高,又令人产生极为渺渺的遐想,表达了诗人心明如镜、览照万物的意念。宋代大诗词家苏东坡曾登山远眺,群山之上奇峰秀丽,山坳间古木参天,古银杏矗立于主峰庙宇前,气势非凡,遂撰联一幅赞道:“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银杏树雌雄异株,雄树谷雨时节开花,雌树需要借助风力授粉才能孕育果实,故又有“夫妻树”、“情侣树”、“爱情树”之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瑞鹧鸽·双银杏》中写道:“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叫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诗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既赞美了银杏高贵典雅的品格,又歌颂了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同时还借银杏比喻她与丈夫赵明诚爱情至深。在飒飒金风的吹拂下,一株株历经岁月沧桑、枝干挺拔的银杏树用不了多久,将被渲染得金碧辉煌,银杏之乡的条条林阴大道将变幻成恰似童话般美丽的“金光隧道”,置身其中,让人心醉神迷、飘飘欲仙、流连忘返……

择刘琪瑞

新闻推荐

3名“摸金校尉”获刑

本报6月20日热线消息(记者庞尊利通讯员沈婷)近日,郯城县人民法院宣判辖区首例盗掘古墓葬案。因从本地汉代墓葬里盗掘了两...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