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手”的新活计

临沂日报 2018-04-04 09:43 大字

新华社济南4月3日电

(记者 叶婧 潘林青)当了近40年“吹鼓手”的老邵,最近的心情就如同盛开的桃花一般,因为他觅得一份新活计——— 当地柳琴剧团团长。

老邵名叫邵长运,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花园乡的农民。自14岁拜师学艺起,就继承了当地老一辈“吹鼓手”的衣钵,把唢呐、柳琴等常用乐器学了个遍。

千百年来,“吹鼓手”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位列“九佬十八匠”之中。一旦有了红白事,乡亲们都要好言相请、好饭相待,好让他们铆足力气吹打,不能失了主家颜面。

因为精通多种乐器,出师后的邵长运,成了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吹鼓手”。一个月时间里,老邵经常有15天至20天都在吹吹打打中度过。赶上“档期冲突”,他还经常对一些邀约“挑肥拣瘦”。

“在我们村,我一直算是收入高的。第一个买了摩托车。”回忆起往日的“好光景”,老邵有种掩饰不住的自豪。靠着手中那把唢呐,2000年前后老邵的年收入就有几万元。

而与“吹鼓手”收入一起水涨船高的,是许多农村地区的红白事花费。在老邵的记忆中,那时候办个红白事,平均要花四五天时间。一场下来,仅请“吹鼓手”演出班子的开销,往往就要一两万元。

在攀比之风裹挟下,“老邵们”用唢呐吹出的悠扬民乐里,却是一种难言的负担。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省份之一,山东自201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红白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的会长、副会长,由当地村居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全程参与指导操办红白事,为婚丧嫁娶箍上村规民约的“八项规定”,其中,提倡尽量不用“吹鼓手”。

干了近半辈子“吹鼓手”的老邵,慢慢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最后干脆连一个邀约都没有了,只能“失业”在家。

“收入倒是其次,只是可惜了我这一身的好本事。”对“老邵们”来说,“宫商角徵羽”奏出的悠扬民乐,已经不只是一个谋生工具,而是田园生活、乡愁守望乃至乡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舍不得老邵就此“失业”的,还有花园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刘庆泉。“很多“吹鼓手”其实就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群众也迫切需要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何不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双赢,让“吹鼓手”来唱戏、群众来听戏?”刘庆泉说。

这样得民心的好事说干就干。在刘庆泉的帮助下,老邵拉着十几名“吹鼓手”成立了“花园柳琴剧团”,演出费用由县乡财政补贴,参与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平均每两天就能演一场。赶上农闲、节假日等高峰期,一天就能演上好几场。

为了干好这个新活计,老邵和几名老搭档一起,几乎天天在“点灯熬油”地工作,用各自最拿手的绝活儿,创作了《彩礼》《天价彩礼》《拆棺材》等一系列自编自演、宣传移风易俗的新节目,受到农民群众极大欢迎,开演时经常座无虚席。

同一把唢呐,吹着同一个调调,却让乡亲们听出了旧俗与新风两种不同味道。老邵盘算着,趁着清明春光正好,再抓紧排练几个好节目,让新风新俗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吹进更多沂蒙老区乡亲们家中。 

新闻推荐

农机免费“体检”

春耕春播时节,郯城县农机部门组织8支农机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农业机械“体检”、驾驶人员换证和审验等“一站式”服务,并免征拖拉机号牌费、行驶证费、驾驶证费、登记证费、安...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