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丹参种植,获得3项国家专利 平邑县羊城村村民王晓获评高级职称

农村大众报 2021-02-23 15:13 大字

王晓展示刚刚收获的丹参。“现在跟着你种丹参可真省事多了,除了拔两遍草,其他都使用机械了。”近日,平邑县保太镇羊城村村民舒智海对同村村民王晓说。

王晓,70后农民。2019年到现在,围绕丹参种植和管理,他参与发明了丹参苗快速播种机、丹参苗分拣机以及药用植物丹参基因控制分析软件、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智能管理系统等,共获得3项国家专利和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向外借力

攻坚重茬难题

小时候,王晓就跟随父亲王照云到山上挖野生丹参。

1991年,父亲移栽的野生丹参苗终于活了,半亩地当年秋天竟然卖了1300元。“这下子,十里八乡都轰动了。”王晓说。附近农民纷纷跟种,丹参种植很快遍及保太、武台、流域等几个乡镇,2000年前后,全县丹参种植面积一度达到4万多亩。王照云牵头成立平邑县中药材行业协会,成为当地丹参种植领军人。王晓初中毕业后,也跟着父亲种起丹参。

山上的丹参年年长,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大田连年种植,重茬导致品质下降,产量降低。2008年后,全县丹参种植面积逐步减少,2010年降到2万亩左右。

难题,就这样历史性地摆在王晓面前。

2011年,早与王晓父子建立联系的山东省农科院药用植物创新团队,加大力度解决丹参种植重茬问题。为方便研究,王晓成立平邑县源通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流转村西紧邻大夫宁水库的40亩地作实验田。生产中,他一丝不苟落实专家要求,并严格记下各项实验数据。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与王晓打交道20多年,对他非常欣赏:“王晓好学上进,不计较小事,做实验也用心,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2015年,省农科院专门在羊城村建立博士工作站。紧接着,临沂市农科院中草药所高级农艺师张谦也带领团队,和王晓合作开展试验。

学习钻研

搞发明创新种植

高科技人才上门指导生产,王晓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觉得这还不够,2014年,他又专门到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脱产学习两年。这填补了他多年缺失的中草药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也让他在生产中有了自己的思考。毕业后,他投资23万元建起物联网系统,参与制定《有机丹参种苗分级技术规程》《有机丹参生产技术规程》两项省级技术标准,同时积极参与研发丹参生产机械。经过反复实验,王晓初步总结出克服重茬的综合性技术:选用人工繁育的蒙山野生丹参为栽培品种、土壤深耕、增施土壤调节剂、降低土壤酸碱度等。

传统的丹参种植,第一年7月人工播种,第二年三四月移栽,11月收获,王晓参与发明的丹参快速播种机,解决了株距、穴深等问题,实现了一次播种,来年收获,无需移栽。仅这一项技术,丹参亩产量比传统方式高30%以上。

多年探索

成为行业领头人

在探索丹参—小麦(间)轮作的同时,王晓和专家们还一起摸索出丹参—谷子、丹参—小麦—玉米轮作等多种模式,同时应用宽垄大行覆膜技术,解决丹参春旱夏涝问题。202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智能管理系统”,则将物联网和自动化机械进行了有机结合。“种苗选育、气象观察、苗情长势等都能坐在办公室完成。”王晓说。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沂蒙乡村创业富民好青年……埋头丹参行业多年的王晓,荣誉纷至沓来。除了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20年,王晓还获得一本红彤彤的证书:山东省高级职业农民。

懂生产、会科研,还熟悉市场,成为高级职业农民的王晓,成为当地丹参种植的新一代领军人。在他的带动下,平邑、费县、蒙阴、兰陵等周边县市1000多户农户发展丹参种植,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新闻推荐

拉起微信群,率先把款捐 三个80后带头拓宽村里“拐弯路”

黄有臣、徐勇、徐同彬(自左至右)在进村南路口。“我们这条进村路,上下坡加拐弯,一不小心,就能掉到下边金银花地...

平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