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甘为水利孺子牛”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王洪宽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张思思
19岁走上工作岗位,后从省水利厅调来临沂地区工作,40多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临沂的水利事业,哪里需要到哪里,从无怨言,甘为水利孺子牛。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仍时刻关心临沂水利事业的发展,令人可亲可敬。他就是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王洪宽。
王洪宽,潍坊市坊子区人,生于1930年2月。1949年,年仅19岁的他从学校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被分配到省水利厅工作。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把学习作为干好工作的一种恒久动力,时刻激励自己向书本学、向业务尖子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凭着对水利工作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1958年,王洪宽告别妻子儿女,只身来到临沂,支持临沂的水利水保建设,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
1958年,按照水利建设工程的设计,经山东省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勘测,临沂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技术人员测量设计,省水利厅批准了平邑县提出的“拦洪蓄水、兴利除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兴建唐村水库”的申请规划。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1958年4月,成立了唐村水库建设指挥部,王洪宽为施工技术负责人。
接到通知后的第二天,他就肩扛仪器,带领测量组赶到现场。为尽快将水库建成,王洪宽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工作,白天翻山越岭勘测,晚上设计。“为提高效率,我们吃住在工地上,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住在山坡上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有时一夜被冻醒好几次。”提起当时的情况,王洪宽仍记忆犹新。
披星戴月、吃住在工地、细抠方案……王洪宽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随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带动全体人员快节奏、高效率地开展工作,确保工程建设按计划顺利圆满完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王洪宽深知其中的道理。40多年来,他始终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哪里有施工现场,哪里需要他,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在临沂地区水利战线上,他先后参加了平邑县唐村水库、莒县青峰岭水库建设,费县许家崖水库、沂水县跋山水库溢洪闸建设。在蒙阴县马头崮隧洞施工、岸堤水库大坝帷幕灌浆、深井高压喷射灌灌装试验等工程中是主要行政、技术领导人之一。每一次施工,他都坚守在工地上,参与工程的监测与设计、施工方案审定、工程进度督促。正是他和同事们的认真负责,确保了一个个工程的安全。
在马头崮隧洞施工时,王洪宽作为技术负责人,经常连续个把月都吃住在工地,与大家同甘共苦,严把质量关。对此,妻子曾埋怨过他,可他却呵呵一笑,说:“搞水利工程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概念是很平常的事,只要还有用得上我的地方,我愿把自己全部的本事使出来。”
“小时候,我们很少能看到他,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急匆匆地就走了;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在忙工程,满脑子都在想工地的事,有时好不容易回次家,也在写写划划,母亲喊他吃饭,喊好几遍他都听不见。”这是王洪宽女儿王玲对父亲的印象。
从1958年由省厅调来临沂地区工作,先后任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技术员,地区水利安装队(总队)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生产科长、工程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从技术员到工程队长,王洪宽事业的高度在节节攀升。但是,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见证了临沂市水利工程的一项项成就。
他特别注重技术创新,上世纪70年代,研究制成了直径1.2×4.5米的水泥球磨机,在当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八十年代带领施工队参加引黄济青倒虹吸枢纽、公路桥等工程施工,皆被评为省级水利优质工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已满60岁的他,按照政策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由于组织上需要,他也舍不得挚爱的水利事业,于是,他就离休不离岗,又干了五六年。由于工作突出,王洪宽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临沂地委、行署先进工作者,临沂地区劳动模范,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标兵,地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签署149.1亿元合作项目两年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技术人才244名 临沂将打造国内一流康养胜地
□记者李振通讯员赵芳报道本报北京电“临沂自然禀赋突出,在发展医养产业的过程中应突出国际化,对标美国、日韩等发达国...
平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平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