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 把全部身心献给水土保持事业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于恩平
在平邑县天宝山林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魁梧、衣着简朴的人奔忙在山水之间,或宣传水土保持、或搞水土保持规划、或指导农民治理小流域……他就是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于恩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他牵头创新的“以工代赈”经验做法,被称作“亚洲模式”,在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推广平邑经验。如今他退休不褪色,继续发挥余热。
于恩平1974年8月,从山东农学院园林系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先后在地方公社和天宝山林场工作。1984年机构改革,他被调到柏林区(现柏林镇)任区长。
上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柏林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战在开发治理第一线,完成新修环山路60公里,开发建设高标准梯田6000余亩,栽植山楂、苹果、桃等各类果树4000余亩,地堰栽植金银花260万墩,并在大石头、养泉峪、孟阳、乔仙庄砌垒建设蓄水拱坝8座,取得骄人战绩。经过这一年多的洗礼,于恩平不仅掌握了解了水土保持的各种专业知识,更让他对水土保持专业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1986年,经平邑县委研究,调于恩平组建平邑县水土保持局。“当时平邑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6个‘以工代赈’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组建了水土保持局。”提起当年的情况,于恩平仍记忆犹新。“说实话,刚组建时,条件很艰苦,没有办公场所,刚上来的10多个新同志都是自己租地方;后来在村里征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非常简陋,才基本解决了办公问题。”
为了详细掌握县里丘陵沟壑区域水土流失情况,于恩平和同事们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深入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认真观测、取样、记录、调查,一个山岭一个山岭的搞规划、设计。长期的野外作业是非常艰辛的,为了取得大雨冲刷荒山表面土石的有关数据,于恩平专等下大雨的时候往山上跑,观察、记录水土流失的有关情况。任务多的时候,即使离家仅有几千米,他也可能个把月回不了一次家。
担任局长10年来,他主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小流域46条,完成治山治岭整地25万亩,其中开发建设高标准梯田14.8万亩,营造水保林24.9万亩,发展经济林26万亩,地堰栽植金银花9700万墩,共完成各类水土保持工程4780项,其中修建蓄水拱坝1899座,砌垒蓄水池232个,修建拦砂谷坊1.95万道,并在大峪沟、彭泉、姜庄、大王庄和李家庄等流域完成河道护砌4.6万米,砌垒环山渠2.56万米,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山区的生产条件。
由于在施工中建设标准高,质量好,规划设计合理,平邑县的治山治岭整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1987年3月,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在平邑县召开;1988年11月,国家水利部、淮委、黄委等单位19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到平邑县的大埠槐、北王庄、大峪沟、彭泉4条小流域考察,对平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还把平邑县的治理模式称为“亚洲模式”。于恩平在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在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平邑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
由于于恩平长期坚守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第一线,为全县的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多次被临沂地委、平邑县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还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1993年11月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个人。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武光玉
新闻推荐
商报临沂消息(通讯员卜凡亮柴玉涛)为确保交通安全形势稳定,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日前,平邑交警大队拉开冬季交通安全整治行...
平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