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蔬菜出山记
“上个月是芸豆和豆角,这个月是黄瓜,现在天天能见钱。”平邑县卞桥镇前东庄村村民张继东如今以种菜为生,相比十年前,他现在的日子滋润多了。
平邑县卞桥镇地处沂蒙山腹地,风景优美,但农业种植受地形、交通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小麦、玉米、花生、土豆等为主,经济效益并不高。“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年也就剩几百块钱。”张继东说,由于地里没效益,以前周围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
2009年,卞桥镇遇旱情,平邑县国土局负责在当地抗旱打井。井打好了,张继东凑过去问道:“俺想种大棚菜,这井水能引到地里就好了。”第二年,1000多米的排水管道通到了前东庄村地头。种菜有了水,2012年,张继东第一座蔬菜大棚进苗投产。眼看张继东种菜挣了钱,一些村民眼馋,也跟着种起大棚蔬菜。
通了水,蔬菜出山的路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最开始是土路,坑坑洼洼,雨雪天根本不能走。”张继东说,后来村里的菜农需要往外运菜,就用风化料(这里指风化砾石、风化砂和风化土等)临时填了一条路。然而,随着蔬菜运输量逐年增大,出山的临时路还是难以满足运输需求。由于当地水、电、路等基础配套相对落后,最初只有几户村民参与的温室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得十分缓慢。
与此同时,为实现当地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村集体收入,帮助山区村民致富,当地政府把拥有数千亩上好耕地的滩汪湖片区划为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耕地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的前东庄村、尹家村等村庄都在其中。“2016年,为了发展大棚果蔬种植基地,我们村开始大范围土地流转。”前东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克亮说,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原先只挣几百块钱的地种上了蔬菜,亩效益近万元。”如今,前东庄村已有四五百亩地发展了温室大棚蔬菜种植。
2016年,滩汪湖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启动,前期6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迅速建成。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先后整合涉农资金近20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为蔬菜基地建设补齐了短板。自此,菜农张继东们用上了“自来水”,有了水泥路,蔬菜出山也更畅通了。
同年,为菜农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财务管理和果蔬交易等一站式服务的卞桥镇滩汪湖果蔬交易服务中心成立,同时网上蔬菜交易平台和占地630平方米的蔬菜分拣配送车间相继启用,这吸引了众多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和大批外地客商入驻,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蔬菜供应渠道。自此,当地菜农再也不用自己运菜下山,在山里地头,他们的菜就能卖个好价钱。
如今,入驻滩汪湖果蔬交易服务中心的大厨进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每天都把地头的新鲜蔬菜以最快的速度运到城市消费者家里。而且随着客户口碑的积累,公司的网上订单量越来越多。“我们与大棚菜农签订蔬菜购销协议,按每斤蔬菜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回收,确保菜农每年每个棚增收3000元以上。”大厨进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庆林说,在基地搭建网上果蔬交易平台,解决了农产品上行难题。
目前,滩汪湖高效农业基地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建设温室蔬菜大棚400多个,预计到2020年达到1000个大棚的规模。届时,在滩汪湖片区的多数村庄村集体收入将超过3万元;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和合作分红等方式,周边菜农们的收入也将逐步提升。
“今年我种了10个大棚,每年保底挣10多万元。”张继东说,“还给大棚买了商业保险,每亩地每年240元,山里有时风大,这钱花得值。”
现在,张继东只需要种好菜,诸如“菜出山”之类的事根本不用他再操心管。
新闻推荐
蒙阴、平邑部分地区饮用水匮乏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接近五成 人、畜、果树都“渴”坏了
19日,又是一个大晴天。一大早,等待排队浇水的蒙阴县、平邑县部分乡镇村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截至6月9日6时,全市今年累计...
平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