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载扎根农村助学生逐梦
1992年8月参加工作的她,一毕业就来到一所偏远农村小学,从满头黑发到银丝斑驳,一干就是26年。她的坚强与微笑、认真与亲切、朴实与热情打动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丈夫患病去世却依然坚强如初的韧劲感化了每一个人,她一次次被评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县三八红旗手”、“县百优巾帼园丁”,多次荣获市、县“优秀教学质量奖”。她用26个春秋的执着诠释着扎根农村、教书育人。她就是平邑县武台镇中心校教师赵丽秀。
1
毕业后回山村任教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自由翱翔天空是雄鹰的梦想,我的梦想是亲眼看着自己能够桃李满园,用我的双手为每一位学生插上翱翔天空的翅膀”。这是写在她毕业留言册上的一段“毕业梦想”。
1992年7月,赵丽秀师范毕业时,同学们有的想留县城,有的想转行到党政事业单位。当老师和同学问及她时,她微笑着说:“我要回到农村老家,做一名普通的教师。”1992年8月,她“如愿”来到家乡的一所小学。昏暗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施,大与她这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实考验着她的初心。当进入教室之后,赵丽秀看到了孩子们天真、求知的眼神,“我要留下来,我要让他们飞出大山。”她暗暗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安顿下来后,老校长担心而又心疼地对她说:“这个学校已经十多年没有来过新教师了,更别说像你这么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不知你能不能坚持下来?”“没问题,校长您放心!”还没等老校长的话音落下,她坚定地说。
转眼就是26个年头。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清苦的工作。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清晨到深夜,从喧闹的校园到沉静的教室。她坚持比学生起得早,比学生睡得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送走的孩子一拨又一拨,收到学生一摞摞的“问候”成了她最大的收获。
在多年的班主任及教学工作中,她一直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孩子们起模范带头作用。
每天她都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打扫卫生,迎接孩子。下午放学后,学校已从孩子们的喧闹声中逐渐平静下来,学校车辆已是寥寥无几,她所在的教室门还开着,她还在摆放桌椅、擦窗户、抹桌凳,为孩子们明天的学习和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五岁的女儿好像已懂事,拿着比自己稍矮一点的扫帚帮着妈妈扫地、倒垃圾。等完成这些工作后,天已经天黑了。在她的带动影响下,班里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当她表扬学生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老师学的。”这句话震撼着她的心灵,更让她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因为她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验证了“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真理。
2
丈夫患病她依然坚守讲台 不愿意过教师节的教师
2015年,对于赵丽秀来说是一段不愿回忆的岁月,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但在黑暗中她依然坚守着自己人生誓言的追求,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赵丽秀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名中学教师,工作扎实能干,女儿乖巧听话,品学兼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10月,她的丈夫在体检中查出了胃癌。那些日子,眼泪一次次打湿她的枕头。女儿正在上高二,不能让她知道;六年级学生马上就要参加全县竞赛,不能耽误;丈夫的病更是耽误不得!怎么办?她多么想全力撑起这个“幸福”的家!她带着病重的丈夫去济南看病,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课,在给丈夫办理好住院手续后,就马不停蹄地乘汽车、赶火车往回奔。丈夫前后化疗5次,她只陪了7天,她忘不了每次丈夫化疗时那双渴望陪伴的眼神,忘不了女儿不经意间“爸爸去哪儿了”的询问。就在这种情况下,在教体局统一组织的六年级抽测竞赛中,她的班级获得了全县第25名的好成绩。
祸不单行。2015年12月,父亲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赵丽秀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倔强的父亲,更不敢告诉重病的丈夫,她只能含泪微笑着陪伴住院的父亲。转眼又是开学的时间,丈夫躺在县医院,父亲躺在中医院,她一人的肩膀要承担起全部的家庭重担。陪伴亲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可孩子们的课也不能落下。“当时我就想绝不能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否则,对不起班里那50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更对不起自己当初的誓言。”赵丽秀告诉记者。为此,她咬紧牙关,坚持白天上班,夜晚陪伴亲人。重病的丈夫于2015年9月10日教师节永远地离开了她们。这个为礼赞教师特别设置的节日里,成为赵丽秀与丈夫天人永别的灰暗时刻。这个“特殊”的日子,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丈夫去世后的第70天,病重的父亲也去世了。擦干眼泪后,在父亲去世后的第4天她就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站在了熟悉的讲台上。家长和老师们知道后都劝她:“你就歇一歇吧。”她强忍内心的悲痛:“咱不能耽误孩子学习啊!”在她的努力下,学期末她所带的班级又一次获得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
3
是教师更是母亲给孩子关爱和帮助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了大问题,许多孩子成为“问题儿童”。为帮助这些孩子,她经常把他们带到家里,辅导功课,更照顾他们的生活,像妈妈一样跟他们谈心。2003年,赵丽秀教课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叫张金,是班里有名的“调皮鬼”。每天,她办公室里总少不了告张金状的同学。为了帮助张金,她多次家访,了解到张金是单亲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于是她刻意地去关心他,表扬他,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每逢节假日,都会让同龄的女儿把张金邀到家里学习、吃饭,张金俨然成了他的第二个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金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和同学相处得也越来越好,也把赵丽秀当成了妈妈。一学年后,张金在升初中时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县城中学录取。如今张金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母校,成了像“赵妈妈”一样优秀的山村教师。“感谢赵老师,如果没有赵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可能已经辍学回家,走上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条人生道路,赵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母亲一样。”张金激动地说。
在生活中,赵丽秀还是一名“道德标兵”。注重师德修养,她一直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捐款救灾、爱心捐助,她总是跑在别人的前头,除了捐钱,她经常把女儿的衣物赠送给家庭贫困的孩子,还经常给留守儿童买衣服、买文具、买食品。
2015年春天,她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手机、账单和2000元钱。她想,失主一定很着急。她马上打开手机拨打了一个号码,联系到了失主,完璧归赵。2015年6月13日,她陪女儿参加大学自主招生,在公园的长椅上捡到一部崭新的苹果手机。她想到的是:“这是谁丢的?如果是参加招考的学生丢的,会不会耽误考试。”她焦急地站在原地等,离女儿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两个男孩急匆匆地跑过来寻找手机,她毫不犹豫地把手机还给了他们。面对两个感激不尽的年轻人,她说:“没什么,快走吧孩子。”
或许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她把一切看得很淡然,她不止一次地对女儿和朋友说:等我死后,就把我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吧。
26年的从教之路,她用满腔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践行自己当初的承诺。2015年她还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师范大学,让女儿替她继续去追逐那教育梦。“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如今,她依然默默地耕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无私地奉献着爱。
□本报记者王富军 实习生刘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发波通讯员孙兆军)“近40年的老县政府办公楼拆除了,将建成街头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县里真是办了...
平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