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稻改”的太平实践
从解决群众的温饱,到增加农民收入,再到走上产业化品牌发展之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河东区太平街道为代表的临沂稻改走过了三个成就非凡的阶段。从当年太平街道东张屯村稻改一举成功成为“江北稻改第一村”,到如今的再创纪录,太平街道成为“江北稻改第一镇”,中间经过三次创新引领的群众性改革,其经济和社会意义非凡。没有这些引领时代潮流之先的改革创新发展,就没有今天享誉市场的“太平大米”品牌,更撑不起农民的腰包。
以太平街道“三次稻改”创新实践为代表的临沂稻改,是人民群众从吃地瓜干、吃?子到吃上大米饭的一场种植业革命,是从创造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现实要求出发,在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上作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突破,是在特殊困难和市场转折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壮举,再次丰富了沂蒙精神敢于斗争、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
第一次稻改: 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
东张屯村位于临沂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沂河东岸,206国道东约1000米处,当时共13个生产队,3300多口人。全村共有4200亩土地,其中3700多亩耕地处在沂河东岸的低洼处,土质黑粘,“旱天旱个死,涝天涝个死”,种植的小麦、红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产量很低,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群众给起了许多形象而又苦涩的名字,统称为“八里湖”。上世纪60年代初,临沂地委决定结合全区涝洼地改造实行“稻改”,并提出“学江南,赶江南,定叫临沂变江南”的响亮口号。东张屯村1958年在小北沟种了40亩水稻,由于没有水源,颗粒无收,第一次试种失败。1959年,又改种旱稻50亩,当年雨水大,涝洼地一片汪洋,水排不走,到了秋天没收到稻子,第二次试种又失败了。1958年,葛沟灌渠修成,具备了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基本条件,1962年,太平区委号召全区涝洼地改种水稻,东张屯党支部组织干部三次赴册山参观学习,开始了第三次试种。
1962年秋收后,东张屯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德带领全村干群走进“八里湖”涝洼地,拉开了兴修水利工程、进行前无古人的创新稻改的大幕。种水稻需要规划水网,平整土地,修桥、涵和闸,需要大量的石头、石子和水泥、钢材。东张屯村地处平原,连块石头都找不到,于是便有了之后的“板车百里运石头,男女老少砸石子”,群众边学边干,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修建13座生产桥、5条路、10条排灌渠、10华里支渠等克服重重困难的壮举。到1963年麦收之前,共修了大小排灌建筑物205座。当年,东张屯村种植水稻1900亩,平均亩产500多斤,总产达到95万斤,一举摘掉了生产落后的帽子,家家稻米满仓,户户稻草成垛,由历年的“要饭村”一跃成为余粮村。群众高兴地说道:“想江南,盼江南,太平终于变江南!”
1964年3月4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东张屯一年巨变》的新闻并配发了评论。文中提到,临沂县太平公社东张屯大队学习先进经验,彻底治理涝洼,生产一年翻身。在1963年秋季大丰收后,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乘胜前进,在1963年冬和1964年春,又改造涝洼地1800亩,使全村3700多亩涝洼地全部种上了水稻,变成稳产高产田,获得了新的成就,1964年12月10日,《大众日报》以《不断革命彻底革命 自力更生改造自然 东张屯三千七百亩涝洼地变成稳产高产田》的通栏标题,在头版头条作了跟踪报道,同时配发《学习东张屯大队的不断革命精神》的社论,给予高度评价。
到1965年,全村水稻亩产提高到450公斤,当年向国家缴售公粮180万公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著名作家刘知侠,山东省作家协会高禄堂,山东省吕剧团作家刘奇英,著名演员李岱江、郎咸芬来东张屯采风体验生活,以稻改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现代吕剧《沂河两岸》,1964年在全国公演,并到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周总理评价说:“沂河两岸反映了生产斗争,完全成功。”一时让东张屯稻改红遍大江南北。
196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思想不断革命 生产不断发展》的长篇新闻通讯,并配发题为《从胜利跨向胜利》的社论,大篇幅讲述了东张屯大队艰苦奋斗搞稻改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东张屯从吃救济粮到连续18年向国家贡献爱国粮100万斤以上,最高年份达192万斤,总数达3000万斤以上。太平的稻改经验被迅速推广到全省、全国,全国各地来东张屯大队参观学习的蜂拥而至。全国先后有20个省市的人员前来参观学习,这里也收获了“江北稻改第一村”的美誉。
第二次稻改:
让农民丰产增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饮誉全国的太平稻米生产又开始大搞农业科技创新,选育培植优良品种,实现了稻米稳产高产,普遍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丰产增收的难题,完成了初具产业化雏形的“第二次稻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太平街道水稻种植规模已近四万亩,水稻种植已不单纯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984年,临沂地区农业局将水稻试验点安排在王太平村,当时还是农民技术员的王永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水稻科研中,进行良种培育,探索良种良法配套,一心想着帮大家伙解决产量低、品种混杂问题,让乡亲们都能丰产增收。
由于水稻生长的特殊性,从事水稻的科研与生产技术研究的经常需不分昼夜,每个品种组合的选育杂交、调查的数据、各个有苗头品种的考察和筛选、科研试验用地安排、跟进播种情况、指导秧苗田间管理、插秧抛秧等,纷繁复杂。王永平白天穿梭于水稻田间调查,晚上分析、思考研究,任凭蚊虫叮咬、烈日酷暑和风吹雨打,他全然不顾。水稻品种改良的过程是漫长的,通常确定一个杂交品种需12年,一个常规品种也要8年。对此,王永平毫无怨言,还乐此不疲。
1998年,王永平注册了“临沂市永平水稻研究所”,成为全市唯一一家民营水稻科研机构。此后2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出20多个水稻改良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1个品种正在山东省进行区域试验,另有7个品种正在他的试验田里选育。由河东区农业局承担的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王永平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经山东省农业厅和水稻专家组联合实际收获、测量,水稻亩产量达721.69公斤,比预定目标超出21.69公斤,继2011年山东省水稻高产第一名后,再次获得2012年山东省水稻高产第一名。
至2000年前后,太平街道水稻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平均亩产达到550至600公斤,水稻生产实行科学种田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都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稻改”再一次成为农民丰产增收的“法宝”。
与此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敢为人先的太平人就开始探索水稻产业化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一边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一边鼓励水稻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实行从育苗、插秧、施肥、除草、灭虫到收割烘干的全程大规模机械作业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在合胜、丰田、同德等水稻专业合作社引领下,全街道陆续成立了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20多个水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初具稻米产业化生产模式。
至2000年前后,太平街道的万亩水稻基地基本实现了水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秸秆还田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整体种植水平和稻米品质,由于稻米优质,当地涌现出了“太平大米”“老庄户”“善禾”“同德”等一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在那段因农产品过剩而出现“卖难”的历史时期,太平大米不仅好卖,而且还卖出了好价钱,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三次稻改:
踏上品牌产业化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同其他地方一样,因只片面注重水稻产量而忽视了稻米品质,太平稻米的价格一直上不来,农民增产增收又进入一个“瓶颈期”。忽视大米品质、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发展慢、村民种植意愿低,成了阻碍太平水稻产业发展的“四座大山”。
为了迅速改变现状,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太平人再一次踏上了“稻改”之路。太平街道提出了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提升工程:优化品种,改种高品质水稻;成立专业化合作社,对稻田进行机械化管理,提升品质;注册了“太平大米”商标,打造高端稻米品牌。
不是有了良种就能种出高品质的稻米,还要有良法以及相配套的种植生产管理方式,才能实现产业化的品牌发展。太平街道积极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党员为骨干,以广大社员为基础,探索出“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按照以产业为依托的工作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资源,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优质种苗和农资供给,拓宽稻米销售渠道,积极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路子。由合胜、丰田、同德等水稻专业合作社引领,实行大规模机械作业,包括使用植保无人机、新型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现代化农业设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水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秸秆还田技术。同时,太平街道持续加大对本土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对丰田合作社、同德农业科技公司等本土现代农产品企业政策和财政倾斜支持力度,推动规模再扩大、实力再提升,叫响了“水沟沟”“老庄户”“善禾”等一批太平水稻驰名品牌。
太平街道还通过设立袁隆平专家团队袁策集团临沂工作站,建立山东省农科院临沂水稻成果示范基地,联合社与沂蒙红嫂军供服务有限公司建立沂蒙红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推进,农校对接,合作社配合。太平大米订单不仅直供临沂大学、临沂一中等市内学校食堂,还直供青岛、高密、平度等地的大学餐厅,让优质“太平大米”叫响了全省、全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证明商标注册公告,“太平大米”成功注册证明商标。
下一步,太平街道计划将万亩湖打造成集文化、科技、生态、旅游以及生产、加工、市场、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沂蒙稻米文化产业园,全面对接高端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太平大米”产业,让优质“太平大米”叫响全省、全国,书写“田园太平”稻改事业新篇章!
郭广阔
新闻推荐
□临报融媒记者庞尊利通讯员尤文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政协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期...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