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跻身改革浪潮前沿 用实际行动唱响沂蒙精神
□临报融媒记者 庞尊利
“当我从老科长手里接过这10本台账,深感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岁月的沉淀,更是党员干部优良工作作风的传承。”临沂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委编办”)实名制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政如是说。手写台账的每一个字迹、每一页记录,都是市委编办的党员干部踏实、勤恳工作的写照。
针对传统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办理周期长、单位跑路多、监督不透明等问题,依托山东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20年5月,临沂市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不见面”审批改革,彻底结束了手写台账的历史,实现业务办理“零跑腿”、审批时限“秒办结”、审批流程“全透明”、管理服务“上水平”。
从“见面”审批到“不见面”审批,临沂市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然而,数据库从探索、磨合到全面推行,绝非一帆风顺,其中渗透着每名党员干部的心血。
时代变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2008年,市委编办就开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的探索。手写台账和创建数据库同步进行,工作人员将每个人的编制信息打印出来,先让个人确认,再由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数据库。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数据库的升级与发展势在必行。2019年下半年,市委编办分管领导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济南,尝试着打通“不见面”审批数据库的难点和痛点。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王政说,美好设想和写程序完全是两码事,有时简单的想法很难变成程序嵌入到软件中。数月间,王政和同事李瑞红经常往返于济南和临沂两个城市,寻求数据库完美建设的有效方法。
2019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焦启强也加入到数据库建设的行列。2020年年初,疫情阻挡了数据库建设的脚步。“一解封,我们就戴着口罩奔向了济南,不能让疫情阻挡了数据库的如期上线。”焦启强说。当时儿子在上幼儿园,妻子已经怀孕,“小家”需要他的照顾,但他却选了照顾“大家”。直到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正式上线全面推行,焦启强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市委编办的工作是忙碌的,加班加点成了日常。今年4月初,上级下达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核查的新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因忙于信息核查工作,焦启强时常加班到深夜12点。读小学一年级的大儿子成了他的“小跟班”,吃食堂、陪工作,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觉。而最忙的一周,他将仅有七个月大未断奶的小儿子送到了姥姥家照顾。
在市委编办,邵真是“拼命三郎”的典型。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考到市委编办事业机构科,便一心扑在工作上。因忙于工作,她一直未解决个人问题。相亲对象要求见面,邵真拒绝了好几次后,终于挤出时间和他见面了。简单吃过饭后,对方提出去看电影,结果邵真却说“我要回去加班了”,他直接愣住了。
2019年年初,因机构改革需要,机关实行封闭办公。连续5个月,邵真在深夜12点之前从未离开过工作岗位。因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她经常独自住在办公的小楼上,用橱子顶住门,衣不解带,盖着被子,躺在一张窄小的折叠床上。邵真的父母总是担心地问她:“什么时候下班啊?什么时候回家啊?”她往往寥寥数语就把父母“打发了”,继续埋头工作。即便如此,邵真却一直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开朗乐观、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这些只是市委编办的党员干部投身工作的缩影。市委编办现有工作人员53名,其中51名是党员,这是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化、可塑性强的队伍。
近年来,市委编办按照打造“精编简政、改革先锋”党建品牌和“模范机关”建设要求,以“四创四比”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政治建办、创新立办、服务树办、数字强办、和谐兴办“五办”建设,着力培养“四会两创争一流”机构编制干部队伍,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吸引力强、蓬勃向上、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党建工作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干部培养卓有成效,业务工作创新发展。
曾经躬耕幕后,如今深耕台前;曾经鲜为人知,如今变身改革排头兵。市委编办的党员干部,跻身于改革的大浪潮,从最初的手写台账到电子台账,从“见面”审批到“不见面”审批,党员干部用一支笔、一台电脑挥斥方遒,更是用不怕苦、不怕累的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沂蒙精神。
新闻推荐
走近临沂市首座真正意义悬索桥 解读武汉路祊河桥的“精品基因”
武汉路祊河桥主塔顺利完成,开始索缆安装备受市民关注的武汉路祊河桥有了最新进展,大桥通车开始倒计时:4月底,悬索桥的关键工...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