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教师路 大爱谱华章 记临沂李官小学优秀教师李尊好
□临报融媒记者 孙云 通讯员 张栋
40年如一日,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播种、耕耘、收获。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奉献了青春,收获了敬仰。他就是李官小学优秀教师——李尊好,一起走近李老师,倾听他的教育故事。
李尊好,多次荣获临沂市教学成绩奖、竞赛优秀辅导奖、优秀班主任及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被当地李官镇中心小学授予“功勋教师”的称号,这是对他的奉献的强有力证明。
一声老师便一直做了下去
1981年的夏天,21岁的李尊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教育之路,从那一干就是40年。
刚到学校,李老师既高兴又紧张,想到天真稚嫩的学生他有点不知所措。走进教室,迎面而来的是孩子们好奇的眼光与无声的寂静,他搓着手走上讲台,还没等开口,学生们齐声喊道:“老师好!”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虽然只有十几位,但他们却给自己带来深深的震撼与力量,李老师当时便做下决定,“我要留下来”。
“这些孩子不能一直留在这里,要走出去,要通过知识丰富自己,为自己的家乡长脸儿。”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有义务为家乡的孩子们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知识,让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故乡麦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燃烧着李老师那颗赤诚而又坚定的心。
从那时,他便一直留在家乡任教。有的孩子因家庭困难辍学,李老师就开始家访,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期间,他虽然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仍然坚持着,学生也从一开始的十几名到了上百名。“教师”虽说只是一个职业的称谓,而在现实中,教师的职业行为似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就是那最初的一声老师,让李老师一直做了下去。
做教师是一辈子的修行
1993年,李老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风雨挡不住他前行的道路。在这十多年的工作中李老师发现,虽然家乡在一点点地改变,而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却一成不变,这样下去实在不行。他决心要为学校做出一些改变。教室玻璃漏风,他就寻找废弃的旧玻璃,动员其他老师一起切玻璃补窗户;屋顶漏雨,他就自己爬上屋顶,为学生当起了坚实的“保护伞”……就这样,他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2003年,李老师意识到学生要想看外面的世界,发现知识的重要性,就要多读书。于是,他提出建议,希望自己的学校也能拥有书香阅读室。为此,他四处走访,一想到孩子们坐在图书室遨游其中,他就觉得这些奔劳都是值得的。图书没有,他就去借;书架没有,他就自己做。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朴素却又不简单的图书室成功地建成了。完工那天,李老师落泪了。那是开心的泪水,他说:“做老师是一辈子的修行,要有高尚的德行、美好的品行、规范的操行与遵行。在这其中,学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也是终点,我相信自己会坚定的走下去。”
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今年,李老师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表示: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讲台,自己内心有万分的不舍,可看到家乡正在一步步发展,相信乡村教育定会越来越好。在最后的一堂课时,李老师在一声“下课”中结束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擦起眼角的泪水后他笑了,笑得那样开心,他觉得火炬传递的光荣任务,他完成了。
做了一辈子的教师,这个“瘾”还不够,年轻时热爱着这份教师职业,壮年时为这份职业奉献着所有热枕,退休了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教师”这两个字。教师是个永远不会做到完美的职业,但是只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李老师甘愿沉入其中,一辈子学做教师,做到问心无愧。
回首过往,40个春华秋实,李老师已习惯了这一切。他看到自己带出来的许多孩子学业有成,走出乡村为社会做贡献。更令他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正传承他的脚步,回到了家乡,通过各种形式为家乡建设努力着,这种薪火相传让他动容。
■记者手记:李尊好酣畅地演绎了一代教师的教育情怀。他坚守理想与追求,用知识和智慧打开了乡村孩子走向外界的大门,让人感到温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纪伟杜辉升本报通讯员臧德三陈睿临沂市素有“木业之都”的美誉,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备...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