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福尔摩斯”张晓丽 是她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蛛丝马迹查找病毒传染的源头和关联,需要福尔摩斯般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她和同事们一起,抽丝剥茧,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紧密相连的传染链条,从中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发现了病毒可以在外环境传播的证据,直接推动国家调整了防控策略。
她,就是临沂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张晓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临沂市疾控中心迅速组建了14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专班,张晓丽成为“流调”专班的成员。
艰难的首次
报告病例“流调”
1月21日晚上,临沂市发生首起输入性家庭聚集性疫情。接电话后,正在工作专班值守的张晓丽与其他队员一起,迅速集结出发,一场与疫情赛跑的阻击战由此打响。
当天晚上8点多,调查小组来到医院。张晓丽介绍说,调查过程并不容易。病人什么时候开始发热、什么时侯从外地到达临沂、回来后有何症状、去过什么地方或与哪些人接触过、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被询问对象一步步回忆,调查小组仔细搜寻涉及患者发病时间、行动轨迹、密切接触人员的每一条线索。而且,两名患者均为湖北人,口音难懂,调查持续了3个多小时。
同时,他们对这两位患者的8位密切接触者——家人、诊所医生、共同就诊的其他病人,进行隔离观察,并全部采集标本。
接下来的“流调”工作并不顺利。患者的亲家——一位老太太,在面对张晓丽和同事们的调查时,很长时间是在抱怨,回答也是相当敷衍。张晓丽回忆说,他们只能一边安抚,一边尽可能梳理出有用的信息。
患者的儿子最初也不是很配合调查,虽然他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直至其岳母确诊,他才终于说出了曾与同单位30多人聚餐的事实。此时企业已放假多日,30多人分布在临沂各县区,有的甚至已经回了农村老家。“一个一个地找,无论如何要找到他们。”张晓丽说,他们打电话、敲开门,带人上车,协调救护车,联系隔离宾馆……从当天下午,他们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新一轮“流调”开始。至此,临沂市首次报告2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达到232人。
加量排查
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首次报告2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我们全部采样。”张晓丽说,她当时压力很大,200多人的采样、检测,意味着工作量成倍增加。而且,主动采集密切接触者样本,就增加了“流调”人员的风险,最重要的,这样做有没有意义?因为在当时的国家防控方案上,没有明确提出这项检测内容,她只是出于多年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敏感,不想遗漏任何的疑点。
不仅如此,张晓丽还提出,不但采集病例标本,还对密切接触者可能受污染的内外环境进行采样。“我们对患者儿子一家外环境进行检测,采集的多个涂抹物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这为防范电梯、门把手等接触感染提供了依据。
正是因为这份职业习惯和职业敏感,在采集来的密切接触者样本中,张晓丽发现有的新冠病毒核酸为阳性,但本人却没有任何症状。“同患者儿子一起聚餐的一位工友,自始至终没有任何症状,但他3个月大的女儿被传染了;患者的儿子一开始也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为阳性。”张晓丽百思不得其解。
张晓丽说,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他们就一个标本做两次、三次、四次检测,有的则是再采再测,最终确定检测无误。
随后,他们把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及病毒可以在外环境传播的信息迅速层层上报。
对于张晓丽的发现,省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专家这样点评:除严格按照国家方案要求调查处置外,还探索性开展防控工作,如对重点密切接触者连续进行检测,采集环境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持续追踪核酸阳性感染者的健康状况等,既有创新又有发现,为全省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风险很大
但没有时间害怕
张晓丽说,由于“流调”需要和患者或密切接触者近距离接触,调查小组人员的感染风险不亚于临床医务人员。“疫情初发时我没有害怕,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只想着赶快去现场,就来不及害怕了。”
疫情发生以来,临沂市先后报告了49例确诊病例,追踪管理了2385例密切接触者,每次的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疫点消毒,张晓丽都是带头进现场、做调查。“不去现场,不了解具体情况,疫情防控工作就容易跑偏。”她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通讯员吴迪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刘福伟王泓钧通讯员石效美)2月28日上午,河东区总投资7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其中位于朝阳街...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