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历≠能力
□孙博雅
前段时间,中国薪酬网公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这份榜单通过对包括39所985工程院校和112所211工程院校在内的近百所高校2017届、2015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调研(调研样本数量高达281万人),此外,还有中国各大学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前20名和后20名。
笔者认为,这份毕业生薪酬数据统计表,只能代表局部地区、局部学校的数据,不具有广泛性和参考性。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到地域差别,在不同城市,薪酬多少有其不同含义。同样是“1万+”的月薪,在二线城市生活,可以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像临沂、菏泽这样的三线城市算是生活得比较富裕;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样的薪酬就捉襟见肘了。另一方面,除了地域差别,行业差别也是决定薪酬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些地方的管理岗位,刚入职的月薪可能就是几千元,而有一些技术类行业入职月薪就在5000元左右。所以,我们以这份数据来衡量某个专业的好坏,甚至某个学校的好坏是十分不可取的。
但这份不那么全面的统计数据,却反映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现在大家对学历看得越来越重,社会更倾向于从师出何门来判断一个毕业生的能力。
这些年来,“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压力层层传导至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学生对名校的追逐。而学历真的能代表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是在逻辑还是事实层面,“唯学历论”都经不起推敲。事实上,很多有能力的人,学历并不高。比如,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只是中学毕业。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的钱穆,连中学都没读完。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名校的价值,从理论上讲,名校生的素质和潜力都更为出色,未来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笼统判断,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不能作为衡量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硬性标尺。
要想改变“唯学历论”这种情况,教育要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社会也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环境氛围,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国家和民族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让企业把思维里根深蒂固的“唯学历论”替换成“唯能力论”,将“唯能力论”观念逐渐传导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引领学生和家长形成更加理性务实的成才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不唯学历,绝不是降低标准、降格以求,恰恰相反,它更强调的是“唯才是举”,学历不等于水平,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新闻推荐
本报2月24日讯(记者吴慧)为填补公交线路空白,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进一步满足市民乘车出行需求,临沂公交集团于21日起优化调...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