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临沂日报 2019-02-19 09:06 大字

记者 刘福伟 通讯员 王金贵

走街串巷的秧歌宣传队、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覆盖所有乡村,村民或观看民间秧歌,或在善行义举榜前感受榜样的力量……新春伊始,行走在河东大地,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文明乡风。

破旧立新

让乡风民风美起来

记者日前在汤河镇采访时,遇到一家村民正办白事。音响放哀乐代替吹号手,亲友戴白花,饭菜也是简单标准的大锅菜,相比以前的大操大办,变化让人吃惊。

“以前办白事最少也得花1万多元,流水席一摆就是几十桌,家底薄的真办不起。”一位前来帮忙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推行移风易俗,之前攀比浪费的风气再也见不到了,给老百姓大大减轻了负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加快“三农”现代化,绕不开移风易俗这道坎儿。河东区立足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利用文化大院、宣传走廊、道德讲堂、文化汇演活动等阵地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同时,该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签订承诺书、个人事项申报等方式,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表率。目前,全区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红白事费用普遍比之前降低一半以上。

以文化人

涵育乡村文化根脉

2月15日,临沂国际影视城广场上,河东区第二十届民间秧歌汇演如约上演。舞龙、舞狮、抬花轿、赶毛驴、划旱船、扑蝴蝶、扭秧歌等精湛的民间艺术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如今,分布在全区村居社区的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丰富文娱生活、改变生活方式的好去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该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紧密结合创建文明城市自然村全覆盖工作,启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作核心价值观宣传媒介1.5万余处。扎实开展文明村(社区)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省、市、区级文明村11个、17个、107个。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成功举办山东临沂凤凰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凤凰岭细石器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深入开展理论政策宣讲进基层“七讲七进”活动,推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农村领域落地生根。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繁华,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该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公布区级非遗项目36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名,并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不仅把文化“送”到乡间,还“种”进地里,村村都有文艺人,人人都有拿手戏,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得到极致展现。

美丽宜居

铺就乡村振兴路

“这两年俺村变化可大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路灯亮了,汪塘水清了,群众文明卫生的素质也提高了,住在这里感觉非常幸福!”春节拜年,家住汤头街道福利庄的朋友自豪地领着记者游览村庄。宽阔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两边绿植相应交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河东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自主发展的精气神儿大大提升,也吸引了一批心系故土、情向农村、热爱农民的优秀农村人才队伍,为经济增长、文化进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2018年,该区成功引进1名“泰山学者”开展农业创新工作,推举入选沂蒙首席技师3人、全市乡土艺术人才2人,新增农村高技能人才110人。聘请了10名专家担任区农业科技顾问,培育了21名农业领军人才,新认定200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各类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文艺社团700多支。

“为了使‘文化要素’在乡村振兴路上做到不缺位、有担当,我们将坚持文化铸魂,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发扬提升现代文化,打好乡风文明硬仗。”在全区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上,该区立下乡风文明“军令状”。有了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河东区变得越发明晰可见。

新闻推荐

临沂今天迎新一轮雨雪天气 降水过后气温将回升至10℃

本报2月17日讯(记者徐文敏)春节假期后,临沂的小伙伴儿一直伴随着降温、降水,偶尔来个大晴天,还是感觉冻得发抖。这不,新一轮...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