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老曲发新声,鱼水情妙手入剪纸 “非遗”牵线,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大众日报 2019-01-28 10:37 大字

□本报记者田茹

本报实习生李明强

近日,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的第225场演出在济宁声远舞台上演,两代红嫂舍小家顾大家、拥军支前的故事,让不少现场观众感动落泪。

这部戏由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以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张淑贞、沂蒙六姐妹等众多沂蒙女性的光辉事迹为素材,通过柳琴戏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这是我们的经典曲目、保留曲目,也是我们的看家戏。”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宋兆连介绍,该剧自2011年10月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巡演225场,每场都是座无虚席,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是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沂蒙情》中,刘莉莉出演女主人公“山杏”一角。

“为了更好地演绎山杏这个角色,我和剧组多次到山区采风,推石碾,拉石磨,感受老一辈的执着与奉献。弘扬沂蒙精神是无止境的,每场演出我都有新的体会。”刘莉莉说,“《沂蒙情》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关键在于经典和时尚统一,戏曲韵味和沂蒙精神交融,也会感染和激励更多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近几年柳琴戏可谓题材丰富、精品迭出,很多作品都展现和弘扬了沂蒙精神,也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大奖。像反映舍小家顾大家、良田变库区的《彩石峪》,反映九间棚人战天斗地的《九间棚》……”临沂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薛岩介绍,临沂市创新性地以柳琴戏为基础,推出了几部有广泛影响的跨界组合舞台剧,如《沂蒙组歌》《巍巍大青山》等。

沂蒙精神不仅体现在柳琴戏中,还体现在剪纸、绒绣、刺绣等“手工记忆”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艳俊历时7个多月,创作出沂蒙精神、地雷战、反扫荡等抗战题材的剪纸100余幅,并通过展览向人们讲述抗战故事,弘扬沂蒙精神。

有了好作品,怎样更广泛地传播也是一个新课题。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剧团是一支“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幸福美满在新城》由“台柱子”靳如霞主创,反映了临港区“弘扬厉家寨精神,再创时代‘好例’”的创业历程。“剧团在乡村大舞台演出了三四十场,父亲、我和孩子经常三代同台表演,每场演出都被邻里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兴奋之余,靳如霞动情的表演起来。

像这样的“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临沂有20多支。除了发挥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外,临沂市还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成立了市、县(区)“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乡村、校园、企业、军营、敬老院,一年一村一场戏,并开展了系列为民、惠民、乐民的文化服务项目,沂蒙精神也藉此在乡村和社区开枝散叶。

新闻推荐

2018年临沂市快递企业 完成业务量3.33亿件 位居全省第三

本报1月24日讯(记者徐梦)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2019年全市邮政快递行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18年全市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3.33亿...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