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人的住房变迁 从草屋到楼房从蜗居到宜居

沂蒙晚报 2018-12-05 17:13 大字

改革开放40年,临沂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草房、瓦房到现在的阳光三居;从之前的只求遮风挡雨之所,到如今的改善型住房……兰山街道西关社区姜振新家庭的住宅变迁,浓缩了沂蒙人民40多年的住宅变迁史,临沂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1

改革开放前

多是茅草房住的真是苦

1964年出生的姜振新家住兰山街道西关社区,是一名老西关人,儿子已经工作,孙女也上了初中。从居住的富民小区到工作的西关社区居委会骑着自行车只有两分钟的路程。“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姜振新说,闲暇的时候,他最喜欢在小区里溜弯,“走在小区内硬化的水泥路上,看着周围高高矮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我还时常会想起之前住过的茅草房。”

从记事开始,姜振新总感觉家里潮乎乎的,一到冬天更是又湿又冷。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在昏黄的油灯下,低矮的茅草屋里才有一丝温暖。“那时候大部分家庭住的是草房,墙是用黄土、麦糠、石灰等混合起来建成的土打墙。”姜振新回忆说,屋顶是用麦秆扎成小捆,然后一层层地堆起来,麦秆下面是用高粱杆扎成的把子,起到支撑麦秆的作用,“由于土墙的承重能力有限,所以草房建的都不高,成年人进出屋子都得猫着腰。屋子里的采光也不是很好,窗户多是用木条做成,然后冬天的时候用白纸糊上。屋里的地面,都是用人力拿着小木板把土拍实,遇到下雨天,地面都会‘返潮’,形成小水珠。整个屋子从原料备足到建成都得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

建成的草房挺“脆弱”,几年就得翻修,姜振新在十几岁时就学会了翻修房子,“屋顶怕风,中等级别的风,就能把屋顶掀掉。每次遇到连续阴雨天,就会出现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情况,雨水斜打在墙上,时间长了,墙壁上的土会被雨水冲掉一层。土墙寿命短,冬天会上冻,春天又变松,有些土就脱离了土坯。那时候住的真是苦。”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瓦房、平房越来也多。

2

上世纪80年代

住进红瓦房,心里更亮堂

从改革开放开始,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大家都开始攒钱盖瓦房。1983年底,19岁的姜振新家用攒下的500多元钱,开始准备盖瓦房,“前期就是购买盖房用的砖瓦、水泥等原料,那个时候周边就很多卖这些建筑材料的。”

姜振新告诉记者,当时盖房用的砖每块 12厘米宽,墙壁有24厘米厚,也就是两块红砖的宽度,建房子用的瓦片,论“贴”计算数量,一贴就是一块瓦,一贴大约2毛钱左右,在建材市场确定价格之后,就可以让商家送货上门。

“建房原料备齐,下一步就是找施工队盖房。改革开房之后,建房子也从原来村民互助变成了专业的建筑队施工。”姜振新告诉记者,他们家找的是西关一带特别有名的建筑队,“半个月,三间大瓦房就建成了。当时,房间窗户用的是磨砂玻璃和透明玻璃,屋子里面的地面也成了水泥地面,刚住进去的时候,虽然家里还是老家具,但是整个屋子采光很好,进到里面感觉亮堂了很多,遇到刮风下雨,也不担心房子漏雨,屋顶被掀了。”

1987年,参军复员回家的姜振新结婚了,之前建的三间瓦房也成了他的婚房,房子里贴满了小胖娃的年画,很温馨。据姜振新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瓦房之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盖起了平房,更富裕的人家则在平房上面又起了一层,变成了二层小楼。

虽然住房条件改善了很多,但由于厕所、厨房等都是在一个院子里,加上旱厕的密封性不好,每到夏天,院子里还是能闻到一股臭味,而且房子的瓦片也随着风吹日晒,会出现损坏的情况。

不过随着临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姜振新的住房又迎来了一次巨变。

3

进入21世纪

瓦房到居民楼见证幸福生活

199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兰山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旧城旧居改造的安排,西关社区将建设富民小区,“2号楼封顶了。”“5号楼开始挖地基了。”在盼望小区早日建成的日子里,姜振新和原来的邻居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小区的建设进度。

没多久,总占地面积超 14万平方米的富民小区拔地而起,在现在看来,也是临沂市大型小区之一。据了解,富民小区总建筑面积266746平方米,小区共有居民楼65栋,总居住户2457户。

2000年年初,姜振新所在的3号楼交房,在打开位于二楼的新房房门时,姜振新感觉“仿佛到了天堂”,雪白的墙壁、平整的地面、推拉的铝合金窗户……这些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房屋“配件”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在他眼前。

拿到新房钥匙的第二天,姜振新就开始着手装修。“原来的旧家具我都扔了,全部换成新的了。”姜振新回忆起当年装修新房的场景,依然神情激动。

2000年末,姜振新一家乔迁新居,五口人住进了135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的楼房。

姜振新家庭的住宅变迁,代表着沂蒙老区人民四十多年的住宅变迁史。在新型城镇化的当下,临沂城的发展不仅是高楼越来越多,而且房屋质量也越来越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已成为潮流。在东风东关片区的拆迁重建中,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又融入到了小区住宅的建设中。活体指纹识别、智能识别开门的智慧住宅已经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报记者王富军

新闻推荐

全国教育专家做客临沂国际学校

本报12月4日讯(记者衣方杰)12月1日至2日,临沂国际学校举办了“新时期立德树人暨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