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人的服饰变迁 衣橱里的芳华

沂蒙晚报 2018-12-03 15:07 大字

改革开放四十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奶奶一针一线缝制的小棉袄、爷爷缝缝补补永远穿不坏的中山装、妈妈夜灯下织出的毛衣毛裤和工作后为自己买的第一条连衣裙,这些记忆温暖而有力量。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服饰的巨大变化,承载着记忆和情怀,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直观缩影。

1

黑、灰、蓝、绿、黄

从全民军装时代走来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末,成长于千禧年的年轻一代来说,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装记忆可能仅来自于爷爷奶奶夜下乘凉时的夏日故事和年代影视剧里的演绎。提起那个年代的服饰,老一辈人统一的印象是“黑、灰、蓝、绿、黄”,那是一个全民军装的时代。“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直到我18岁开始学做衣服,才不再穿‘旧’衣服。”今年58岁的薛现秀告诉记者,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的时候能有新衣服穿。“那时候全民崇拜军人,喜爱军装。谁家有人入伍,美名传出十里八乡。那时候可做服装的面料少,年轻一点的穿绿色、黄色,年长一点的穿蓝色、黑色。经济条件好点的拿布料去印染店染色,普通人家都是自己染色。”从业五十余年的老裁缝李学诗回忆起那个年代仍印象深刻,“小时候经常到山里去采一种黄色野花,捣碎后用汁液来染布,但是因为不均匀,深一块浅一块,洗几次就掉没了。我从12岁起自学裁剪,做出的第一套衣服还是拿父母的一套旧衣服改的。”

改革开放前,衣服大都是自己纺布自己做。裁缝则带着剪刀、皮尺,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收布料,量好尺寸,衣服做好后再送回来。

2

涤卡、卡其、粗呢、的确良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块二一身的中山装也算奢侈

1976年,手艺精湛的李学诗在原临沂县王桥公社姜墩办起了第一期裁剪班。改革开放后,裁剪学习的风潮风靡一时,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学诗教出的学生就有5000多人。“小青年和识字班学的人很多,因为除了中山装外,国防服、西装、衬衣等越来越多的新式服装流行起来。”李学诗说,上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面料涤卡、卡其、粗呢、的确良等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那时做一身中山装1块2毛钱,一条裤子3毛钱,对于一个月十几块钱的收入水平来说,依然是大部分家庭很奢侈的消费。”“看到村里谁穿了一身裁缝新做的衣服,大家都会说‘你看他穿了一套制服’”,曾在金锣服装厂工作十几年的制版师孙洪芸回忆,那时的男女老少都穿西装,跟现在的西装比款式单一,剪裁也不那么贴合,肥大的制服可以保证一年三个季节都能穿。”

3

喇叭裤、蝙蝠衫、飞行员夹克衫……

从模仿学习中紧跟时代潮流

1978年,32岁的刘永聪在临沂市区看到了一位西装革履,穿着一双他从未见过的皮鞋的陌生人,自那以后,刘永聪便依照类似的模样打扮自己。“那时候在临沂还买不到皮鞋,我还是托人从天津买了我的第一双皮鞋。”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刘永聪,皮鞋仍是他出门最常穿的鞋。

回顾上世纪80、90年代的服饰潮流,是一个人们全面接纳、学习和模仿的过程。1984年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风靡全国,乡下女工阿香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身着五颜六色各式裙衫在公园“斩裙”比美的画面让全国女性心驰神往。在那之后,临沂的大街小巷,无袖裙、泡泡裙、连衣裙等各式裙装开始流行起来。一些爱潮爱美的年轻人开始穿喇叭裤,这种腰胯紧绷显露曲线、长到拖地喇叭状的裤子,在当时绝对是服装上的一个颠覆。“刚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穿出去,很多人会觉得不伦不类,我们厂里的同事一人买了一条,下班后在宿舍里穿,兴奋得不得了。”50岁的王春芳想起年轻时做的那些“疯狂事”,现在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有很多人在我这里定做孕妇裙,相比以前拿旧衣服改孕妇装来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收入的增加在一件小小的衣服上体现得很直接。”李学诗说,北京、上海的时装杂志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材料,人们纷纷模仿画报上的明星穿衣打扮,喇叭裤、蝙蝠衫、飞行员夹克衫,越来越多的时装款式被要求裁剪制作出来。西郊大棚底、沂蒙大楼是那时人们购买衣服鞋帽、布匹绸缎的地方,是几代人对服饰最五彩斑斓的记忆。

4

21世纪人人都是时尚Icon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服装的诉求越来越个性化。人们对服饰品牌化的追求日益高涨,逢年过节,人们不再去缝纫店做衣服,品牌专卖店、大型商场和网购成为了人们穿衣选衣的主阵地。

今年28岁的小猫现在是一名专业代购,在大学毕业的头三年,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妆服饰搭配“网红”。起初她在豆瓣建立自己的服饰搭配小组,把自己的日常穿搭分享给网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寻求搭配心得,小猫也开始了代购之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2014年,C&I高端服饰私人定制会所悄然成立,于茜和卓子,临沂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服装设计师秉承匠人精神的服装设计理念,打开了临沂高端私人订制的大门。“做衣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力求精益求精,用独到的设计感和舒适性走进人们的生活。”卓子说,会所成立之初,私人订制在临沂一片空白,很多客户不明白私人定制的内涵,“让每一件衣服能够拥有特色和个人属性是私人订制的灵魂。时尚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旗袍和中山装的回潮让越来越多的人趋向私人订制。”

5

传统回归文化传承让沂蒙元素放光彩

2018年1月22日在香港由中国旗袍协会发起举办世界华服春晚,临沂百位佳丽出席本次世界华服春晚,以《墨韵沂蒙》为主题向全球展示大美临沂时尚沂蒙,一举摘下中国最佳创意奖。中国红、麦穗、蓝花布、青山绿水,于茜把沂蒙传统素材充分运用到了服装的每个细节。把象征沂蒙神圣、红色的沃土、沂蒙人民的智慧、辛勤、朴实无华和沂蒙山小调里的山清水秀好风光融入到旗袍作品中,无不体现着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

从国际舞台转回乡村一隅,被列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沂蒙小棉袄”把乡愁、乡情注入一针一线,让淡出我们记忆中的“奶奶牌”小棉袄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返乡创业青年吴照京和一群老奶奶开启了沂蒙小棉袄的新市场,坚持手工传统缝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一件小棉袄,传递大温暖,让沂蒙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不论是C&I的灌入沂蒙精神的设计理念,还是“沂蒙小棉袄”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重拾,都象征着传统的回归,文化的传承。

□本报记者范彩霞

新闻推荐

批发市场+新零售电商模式 农副产品50天网售 3.6亿

10月6日线上店铺正式营业,双11当天销售额就达292万元,不到俩月全网共开店29家,目前网上销售额已达3.6亿元!这家电商公司不是...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