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 日用陶瓷企业“抱团”取暖 加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临沂日报 2018-12-03 09:28 大字

□本报记者 孙爱娜

通讯员 王庆龙

银凤陶瓷被选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南海专用产品、奥运会特许产品和2014北京APEC会议指定产品,金利瓷业的白瓷窑变釉开创了国内先例、年出口额达8000多万元,宏顺瓷业填补了国内新型骨质瓷移印产品空白……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是罗庄陶瓷人抢抓机遇、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日用陶瓷作为罗庄陶瓷行业的半壁江山,在罗庄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11月25日,罗庄区日用陶瓷协会成立,力促全区日用陶瓷向创新、集群和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工业是罗庄之本,日用陶瓷则是罗庄工业之根。据考证,罗庄陶瓷已有4500年历史,截至目前,罗庄附近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陶文物占全国同期的半数以上。作为罗庄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罗庄陶企数量占临沂市90%以上,是全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进入新时代,面对环保倒逼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推动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蝶变重生。近三年来,累计关停淘汰陶瓷企业83家,压减产能5.6亿平方米。围绕“1366”总体发展思路,聚焦聚力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罗庄区将陶瓷产业列入“五新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全力加快陶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经历环保倒逼转型阵痛后,罗庄日用陶瓷步履铿锵。如今,在国际市场占有20%以上的份额,产品远销欧美、南美、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全区现有企业30家,解决就业人员2万余人,年实现上交税额近7000余万元,年出口创汇约6000万美元。罗庄日用陶瓷因为质优价廉,越来越受到各地消费者青睐。然而,在一片叫好中,全区30家日用陶瓷企业中,产值过千万元的屈指可数,随处可见的低小散企业像极了长不大的灌木丛。面对国际贸易壁垒抬头、中美贸易战加剧、生产成本上升、环保准入标准提升、市场竞争激烈等现实情况,罗庄日用陶瓷行业除了企业自身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外,更迫切需要规范行业质量、技术规程、服务标准,促进行业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加快日用瓷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在实业领域,企业抱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劣互补。”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正在回暖,此时企业选择抱团联动,不仅是为了“取暖”,更重要的是共享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从而加快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罗庄区日用陶瓷协会秘书长、东正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家玉认为,企业抱团将有利于整合行业优势,促进产业向创新、集群和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行业协会的角色多限于沟通层面,抱团的合力还需进一步通过产业联系体现。”郑家玉表示,企业“抱团”是一种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未来更大的目标是能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让产业分工更细、更合理化,提高罗庄区日用陶瓷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罗庄区日用陶瓷协会会长、临沂市宏顺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国华同样认为,行业协会的成立,将促进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为中小企业挖掘更多的成长空间,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事实上,在行业协会成立的背后,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不可忽视。在罗庄区经济运行办主任李继葆看来,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三个层面,成立行业协会可以促进良性互动。“政府出台产业政策时要为企业考虑,行业组织的行动也要考虑为企业服务问题,创新驱动发展可形成政府出面引导,行业组织协同,大企业牵头的格局。”李继葆表示,罗庄区正走出经济下行的影响,下一步,协会可结合高校的创新力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打造集企业、协会、高校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与企业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新闻推荐

第四届临沂艺博会盛大启幕 精彩纷呈将延续至12月3日

本报11月30日讯(记者宋波)11月30日,市民翘首以盼的2018临沂第四届艺术品博览会在临沂商城国际会展中心(蒙山大道)隆重开幕...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