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从“裸婚”到有房有车看眼缘

鲁南商报 2018-11-12 14:31 大字

50年前,段士凯用一张借来的旧床和一卷铺盖将小他一岁的刘士娟娶回家,开始了漫长的婚姻生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他们牵手共创未来,把一个家徒四壁的清贫小家,经营成子孙成群的小康之家。如今,28岁的孙子已到婚配年龄,娶孙媳妇是目前老两口最大的期盼。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有的只是平淡日子慢慢过,这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文/本报记者 崔洪英片/本报记者 褚菲菲

一张旧床加一卷铺盖,那个年代流行“裸婚”

1968年冬,经媒人介绍,24岁的段士凯与23岁的刘士娟喜结连理。新房是半间草屋,刘士娟从娘家带来的嫁妆是柜子、两把椅子、书桌和脸盆架,在那个年代,这已是很风光的嫁妆了。

而这边,段士凯准备的新家却显得过于“寒酸”。一张1.2米宽的床是从别人家借来的,拿大红漆一染便当作了新床,专门为结婚准备的就只有一床铺盖。就这样,半间草屋里大红喜字一贴,这婚便算结了。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困难,整个社会物质资源匮乏,结婚这种人生大事也无非是把两个人凑在一起过日子而已。”如今已73岁的段士凯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告诉记者。

婚后6年间,这个小家接连添了3个儿子,段士凯当时在社办小学当老师,每月5块钱的工资维持家庭温饱都困难,妻子刘士娟则在公社劳动挣工分,负责家务。“1978年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户人家有电视机,想看得排队。我那仨小子放了学就跑到附近的水产公司看电视。那时候电视绝对是个新鲜玩意儿,大人小孩挤到一起看那一台电视,去晚了根本没地方呆。”段士凯说。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段士凯的小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开始,他们不再去公社挣工分,而是有了自己的土地,段士凯也从教师转变成了一名供销社员工。“分地到户了,有了余粮,他在外面挣工资,家里渐渐就攒下钱了。以前那几年,油盐都要省着吃,因为手里没钱买不起。”刘士娟说。

1980年他们盖了瓦房,搬离了蜗居12年的草屋。新房有了,可四间大瓦房里空荡荡,于是1981年,他们找木工定做了全套家具,包括大衣橱、写字台、书橱,还有当时特别流行的高低柜,就连电视柜也做了,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1982年,他们的小家终于迎来了首件家电——— 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孩子们写作业有了写字台,看电视也不用再到别人家了,只是仨兄弟经常因为看哪个台而争抢电视,也有不停看电视被妈妈追打的时候,刘士娟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情景,还感觉历历在目。

普通人家的日子就在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中慢慢流淌,时间一晃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段士凯和刘士娟已是牵手走过20年的老夫老妻了,孩子们也都长大了。

盖新房置办整套家具,电视、洗衣机成必备品

1970年出生的大儿子在1990年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老两口给儿子盖了4间大瓦房,家具家电也比父辈改进了很多。首先新房、新床、衣橱、桌凳都是有的,女方带来了洗衣机、缝纫机作为陪嫁。这时候结婚电视机也成了必备品,虽然大多是黑白的,但在当时算是家庭中的大件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段士凯家中的摆设也在不断更新中。1995年,段士凯的小儿子去广州出差,回来后托人买了一台彩电,换掉了之前那台 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彩电如雨后春笋般渐渐走进千家万户。

此后几年,二儿子、三儿子相继成家。尤其是2000年小儿子结婚的时候,又是另一番光景了。电视、音响、碟片机、冰箱、洗衣机这些是一应俱全了,此外,还时兴摩托车,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出现在婚礼上,那是倍儿有面子的。

3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老两口的日子也越过越滋润,生活越来越“自动化”。1997年买了洗衣机、冰箱,2002年,二儿子搬新家,将21寸彩电和音响、DVD等设备全都给了老人用。2006年,他们又将小冰箱换成了双开门大冰箱。“现在做饭、洗衣都是自动化了,年轻时都不敢想还能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刘士娟笑着说。

段士凯夫妇本是兰山区东苗庄社区居民,因为拆迁重建,他们暂且租住在电业局家属院。今年恰逢老两口50年金婚之时,社区给他们颁发了“最美家庭”和“金婚”荣誉证书。

房子车子是标配,谈对象主要看眼缘

3个儿子每家俩孩子,再加上段士凯老两口,一共14口人。50年,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家徒四壁的两口之家,到和和美美的14口之家。国家在壮大,小家也在壮大,国家富强了,小家也变富裕了。

段士凯夫妇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清闲,接送小孙子上下学是他们俩一天中最大的“工作”,除此之外老两口就喂喂鱼、浇浇花,到小区广场上锻炼锻炼身体,晚年生活很是惬意。“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3家商量好,都会带着孩子们来父母家聚餐。”段士凯的二儿媳庄慧艳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2006年他们专门去购买了一台大圆桌,将之前的小饭桌换掉。“这是专门为聚餐买的餐桌,人多嘛,桌子小太挤了。”段士凯指着家中那台红色大圆桌告诉记者。

每次这台圆桌派上用场的时候,也是老两口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来了,平时冷清的家中顿时热闹起来。

对老两口来说,目前最大的期盼是大孙子的婚事。“大孙子今年28岁,在建筑公司上班,有房有车的,物质条件没得说,就想让他赶紧找个对象结婚,我们好抱重孙子呢。”段士凯说。

有房有车已是现代年轻人结婚的标配,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如今物质生活丰盈,人们的婚恋观也在进步,年轻人更看重思想情感上的般配,据说老两口的孙子就是想找个有眼缘的才肯结婚,这不,老两口逢人就请别人给孙子介绍对象。“多见几个,总有合适的。”老两口说。

上世纪80年代,段士凯一家在老家门前拍摄的全家福。

今年重阳节,段士凯夫妇被街道委员会评为“最美家庭”,并颁发了“金婚”证书。

新闻推荐

临沂市政协十五届八次 常委会议召开 徐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11月9日讯(记者徐梦)今天,市政协十五届八次常委会议召开。市政协主席徐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省政协十二届...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