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中穿梭乞讨,给还是不给? ●多数乞讨人员属职业乞丐●善心施舍只能助长不劳而获

沂蒙晚报 2018-11-05 19:02 大字

▲一个长期盘踞在解放路乞讨的“残疾”男子曹某每天坐在滑板上穿梭车流间乞讨,被警察揭穿骗术。他每天装残疾人乞讨,一天能要80-100元,回家大酒大肉后中午再出门“上班”。(资料照片) 摄影 记者朱武涛

在城市的主要干道,常常有这么一群身影穿梭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他们有的身体残疾手里拿着小碗来到车前,有的来到等待红灯的车辆前主动用鸡毛掸子擦拭车窗,他们就是车流中的行乞者。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对交通安全形成了严重的隐患,也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当这些乞讨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城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杜绝类似的情形再发生?

根据《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三条遵守交通文明行为规范,禁止在车行道内实施兜售、发送物品或者乞讨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车行道内实施兜售、发送物品或者乞讨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格记者调查

乞讨者车流中行乞不少司机无奈给钱

市区解放路与蒙山大道交会路口北侧,一名看起来约40多岁的男子,左手拿着一个铁质饭碗,右手拿着一个鸡毛掸子,站在路中央的隔离带上,不时盯着过往的车辆。

当红灯亮起时,这名男子来到一辆辆轿车车前,很职业地拿起手中的鸡毛掸子,在车前挡风玻璃上来回擦了几下后,便用手敲车门要钱。看到这一幕,不少车主都会摇开窗户掏钱,即便是遇到一些一开始不开窗的车主,这名男子先是敲窗,后是鞠躬,车主们无奈之下,只好开窗给钱。绿灯亮起,本该快速通过的路口,但由于男子还在车流中,车主们只能无奈地放慢速度,生怕剐蹭到他。

河东区东兴路与陶然东路交会路口,一名衣衫破烂、手持拐杖的中年男子站在路口一侧的道路中央,每当红灯亮起时,他便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到一辆辆车前,向车上驾驶员鞠躬行乞。

在车流中乞讨,犹如在刀尖上跳舞一样,危险时刻存在,乞讨者真是遇到了什么难题需要帮助吗?记者曾上前询问行乞者是否需要帮助,可以给予联系救助站,但行乞者的回答却是不耐烦的“不用”。

“这个男的我在东兴路见过他好多次了,其实他并没有残疾,拿的拐杖也是唬人的,有两次我看到他把拐杖收起来,走得可快了。”一名环卫工人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随着管控的力度加大,这些乞讨者很少在主城区的道路上出现,然而,在城区外围的路口,则几乎每天都有。记者观察发现,多则十块,少则一两块,几乎每次,乞讨者都不会空手而归。

“大多数司机都会给,有一些豪车的司机甚至会给几十块钱,所以他们一天的收入可不低。”一名交通协管员告诉记者,这些行乞者即便是遇到交警或协管员的劝阻,也只是暂时收敛,没人注意的时候,又会到路中央行乞。

格各方观点

市民观点:

没零钱竟让扫码支付,职业行乞应制止

“有时候看到那些身体残疾的,还有一些抱着孩子的,实在不忍心,所以一般都会给一两块钱。”市民曹女士说。

市民李先生表示,今年夏天他有一次开车走了七八公里的路,遇到过8个乞讨者,一路下来,施舍出的零钱都有近20块。“遇到有些年龄大的,或者身体有残疾的,偶尔给一次还可以,但是天天给还真给不起,估计他们都是职业乞丐。”“上个星期我在解放路遇到一个更有意思的,一个 30多岁的男的拿着抹布给我车擦完玻璃就要钱,我说没零钱,他直接掏出一个印着微信二维码的卡片,说没零钱没事,可以扫码支付,真是要钱也与时俱进啊!”市民王先生说,甚至有些人用道德绑架式的乞讨方式,更让人受不了。“在解放路和西外环我见过一个老太太要钱的,二话不说就在车前面磕头,磕完头就要钱,你说这样的咋办,给是不给?不给吧,人家老太太给磕头,心里过意不去,但给吧,又感觉被道德绑架了。”

对于马路乞讨者,宋先生认为,这种乞讨行为首先是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你今天满足了他的乞讨行为,就等于纵容他在红绿灯路口乞讨。如果他们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直能讨到钱,他们就会养成一种正常收获的习惯,而忽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最终可能因为这种乞讨方式把自己给害了。而且,别的人看见有利可图,都会效仿他这种行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这种乞讨者越来越多。

救助站:

多数马路乞讨者属于职业乞丐

对于马路乞讨者,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表示,根据该部门现场救助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这些马路乞讨者大多是职业乞讨,也不排除有受到一些人幕后操纵的乞讨团伙。“这些乞讨者大多都是来自县区以及外市的,我们在现场准备救助这些乞讨者时,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救助,而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赚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乞讨人员就是抓住了人们同情弱小的心理,有的甚至装扮成身体残疾,用来博取人们的同情。有些乞讨者年纪不大,身体也没有残疾,就是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所以成了职业乞丐。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甚至还会把孩子当成赚钱道具。“其实这些人过的生活可能并不是大家所见到的那样潦倒,他们通过马路乞讨有的一天可以有一两百甚至更多的收入,广大市民应该清醒认识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并非真正需要社会援助的对象,给钱会助长他们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对于这些马路乞讨者,我们救助人员只能劝导,只有他们自愿接受救助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予以帮助。我们没有执法权,只有得到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协助时,我们才有办法行动。”工作人员表示,要彻底让职业乞讨人员离开马路,仅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必须一起行动,不要轻易给钱助长这种行为,如果大家都不给,他们就“断了奶”,自然而然也就会从车流中消失。

市救助管理站提醒市民,当在街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可以告知或护送他们到救助站求助,也可拨打24小时热线8354040。

交警:

将联合多部门加大治理力度

对于马路乞讨行为,市交警直属二大队交通秩序中队中队长李化宝表示,这种行为不但会对乞讨者自身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规定,会严重扰乱交通通行秩序,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不少,同时还会影响城市形象。“尤其是一些车流量比较大的路口,最容易聚集这些散发小广告和马路乞讨的行为。对于这类情况,我们大队一直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李化宝告诉记者,首先,通过交警路面巡查、视频监控掌握一些重点违法区域,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对马路行乞行为进行管控,加大治理的力度。这些行为大多有一些特点和规律,比如说重点的区域和时段,交警部门会针对性地加大路口的巡逻密度,发现后及时劝离、带离或通过民政部门进行处理。面对这些乞讨者经常打游击的特点,交警会采取不间断地巡逻等方式,来加强管控。

同时,交警部门将加大与派出所、救助站开展联合执法的力度,对违法人员进行及时地制止、劝离,避免发生道路安全隐患以及破坏城市形象的行为发生。“此外,我们还会通过路边大屏幕、微信、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不要纵容这种行为。”李化宝说。

本版文字 记者陈牛

新闻推荐

兰山区1-10月份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 在高基数上增长21%

本报11月4日讯(记者王晓通讯员臧德三)1-10月份,兰山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5亿元,在高基数上增长21%。前三季度,实现生产...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