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茅草屋到二层洋楼里养老 48年伉俪情深演绎时代变迁
“这世上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从年少牵手到如今白发相依,孙汉林与妻子刘瑞兰整整走过了48年的时光。从四代蜗居茅草屋,到改革开放后的瓦房,再到现在的二层小洋楼,无论彼时的贫苦,还是此时的惬意,承载家庭的房屋在变,载满爱与幸福的港湾始终未变。近半个世纪的陪伴,时代见证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婚姻也演绎着时代的变迁。
遵父母之命喜结连理四代同挤三间茅草屋
19日上午,记者赶到罗庄区傅庄街道大丁庄村时,孙汉林的老伴刘瑞兰正在楼房门前的空地上晒豆皮,而孙汉林则在屋内电脑前搞创作,一番岁月静好的情景。
孙汉林1950年生,妻子比他大1岁,如今两人都已年近七十,刘瑞兰虽一头白发,但身着大红色毛衣,鹤发红衣,显得气色很好。“年轻时我天天在外上班,她为这个家操心多,所以比我先白了头。”孙汉林半开玩笑地说,也不忘感念刘瑞兰的好。
提起过去,老两口都颇多感慨。在那个年代,基本上还不到20岁,家里就给张罗找媳妇,孙汉林就是这样在媒人的安排下与刘瑞兰相了亲。“当时我对她非常满意,个子高,皮肤白,扎着两条辫子。”孙汉林说。“可我倒是没瞧上你。”刘瑞兰在一旁笑说着,这样一说惹得在场的人都笑了,“那时候就觉得他个子矮。不过那时候都是听父母的,父母让嫁,就嫁呗。”刘瑞兰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虽然嘴上没说,可这么多年她比谁都感受得到,当年遵父母之命是对了。
1970年,家里张罗着给两人结婚。那时候的农村,结婚是件很简单的事,新房就是最大的事了,解决了房屋基本就解决了所有问题。“那时我们全家和爷爷共同住在三间茅草屋里,准备给我结婚时,父亲用秫秸帐子隔开一间,扒开一个门,借了庄邻一扇旧门安上,做了新房。”年底,孙汉林和刘瑞兰在这新房内喜结良缘。
孙汉林夫妇和后来相继出生的3个孩子,以及他的爷爷、父母、兄弟姐妹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米。
那时候的一间屋,既要支床睡觉,又要在屋内储存瓜干及其他粮食,还要在屋内支煤炉子做饭炒菜。既是寝室,又是仓房,还是灶房兼餐厅,不但拥挤,还极容易发生火灾。1973年,孙汉林在房间西头接了一间屋,扒了个里间门,把床铺和粮食搬进了里间,后来又在院东边接盖了一间灶房。“有了两间屋,又没有多少东西放,虽然还是不宽绰,但心里还是很满意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就已很不错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庄户日子慢慢过。这样又紧紧巴巴地一气过了十多年。”
两人结婚后,孙汉林就在本村教书,后来又调到煤矿上班,家里孝敬老人,养育孩子、料理家务这样的事基本都是刘瑞兰在付出。“那时候一家四代蜗居三间房,日子虽然辛苦,但谁也没有抱怨过,都一心向着好日子奔。”孙汉林说。
搬进瓦房小家壮大彼此感念对方的好
一家四代在茅草屋蜗居了十多年,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住房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从土打墙草繕屋,到砖把檐四角青,再到四不露毛、半截瓦、八大垛,再到砖墙瓦屋,前出厦带走廊,可以说式样的翻新和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再者,劳动力也有了经济价值,出现了包工盖房的专业队伍。“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翻旧屋、盖新房。1984年初春,我以每间80元的价格,将屋承包给本村一伙泥瓦工。房屋很快盖好了,我父母及弟弟妹妹一家搬进了新屋。”孙汉林说。
解决了父母和弟弟妹妹的住房问题,孙汉林一家还住在之前的茅草屋里,紧接着,1985年农历三月,孙汉林也开始了翻盖房屋的行动。当一溜排的瓦房起于孙汉林的眼前时,他至今仍记着当时的激动万分。“往小了说是妻儿老小生平第一次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也是结婚15年我们奋斗的结果;往大了说是国家社会发展了,我们的小家也跟着沾光了,我们是享了社会的福了。”孙汉林说。
在这之后,国家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孙汉林的小家也在发展壮大。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相继长大,这个五口之家每天都忙忙碌碌,各司其职。孙汉林还是天天去煤矿上班,家里的5亩地基本都由刘瑞兰照应,农忙时孙汉林下了班再去地里帮忙。
时光平静而忙碌地流淌着,孙汉林夫妇也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了,这么多年,两人几乎没吵过架,顶多就是刘阿姨嫌孙汉林不会干庄稼地的活而唠叨几句。“唠叨几句就唠叨几句呗,咱听着就是了,她说什么咱听什么。”每次都是孙汉林默默听着妻子的话,所以这架也从来没吵起来过。“这么多年,我在外上班,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她在操持,她为这个家付出了不少,我还怎么好意思跟她吵呢?”当年,孙汉林可以说对妻子一见钟情,这么多年过去了,生儿育女、孝敬老人,俩人你主内我主外,虽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但心里都感念彼此为这个家的付出,也都记着对方的好。
相濡以沫伉俪情深儿孙满堂欢聚洋楼
日子过得很快,1999年,孙汉林的大儿子到了结婚的时候,曾经的四间大瓦房,此时又显得有些紧张了。因为没有理想的房屋地基,孙汉林腾出了东边一间房,重新进行了简单装饰,作为大儿子结婚的新房。
2000年,村上在家西规划了一条宽大街,计划在大街两边建住宅小区。“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我马上向村委递交了建房申请,等待审批。这一年,二儿子也结了婚,是在单位上结的。如果在家结,又够我操持一番的。”
2002年一开春,孙汉林就开始了新房的建设工作,此时他已退休,可以全天候在家操办建房事宜。“这次建房,较上世纪80年代初,又有了新要求、新变化。房为大平房,檐高 4米,宽不限。灶房、厕所、洗刷间、门楼、地面、地板砖等一气呵成。新房很快建成,我与儿子都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孙汉林说。2016年,他在平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二层,成了宽敞气派的小洋楼,上下两层足足有240平米。
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其他城市定居,平时不在家住,他们老两口搬进二层小楼里居住。楼上留给儿孙们回家时居住,楼下是老两口平时起居所用。退休后的孙汉林热爱创作,他根据农村实际,创作了很多接地气的戏剧、节目等,成为农村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他还以诗词歌赋联的形式讴歌时代精神,获得国家级大奖多次。
退休后的孙汉林,住进了楼房,深感国家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他热爱公益事业,倡树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遏制铺张浪费;他还自愿收集资料从2017年开始动笔撰写《大丁庄村谱》,“俺啥也不图,只为十三姓人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留住乡愁;只为大丁庄村兴旺发达,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个几近古稀老人的绵薄之力。”孙汉林说。
琴棋书画,孙汉林样样爱好。年轻时刘瑞兰不懂这些,如今儿孙大了,两位老人生活轻松,孙汉林拉二胡的时候,刘瑞兰也拿起月琴学着弹一弹;孙汉林专心写毛笔字的时候,刘瑞兰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去年孙汉林的侄女教他学会了电脑和微信,他最近正准备教给老伴也学一学。
如今的生活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岁月静好,最大的愿望就是逢年过节儿孙们都回来,12口人欢聚一堂,小洋楼里顿时生机勃勃、充满欢乐。
文/片 本报记者
崔洪英 廖杰
新闻推荐
21日上午7点30分,临沂五洲湖广场,致远·地产2018临沂国际马拉松赛激情开跑,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长跑健将、长跑爱好者和临沂...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