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太平中国稻改第一村 水稻种出“新高度”
金秋时节,中国稻改第一村所在地河东区太平街道,田间稻谷一片金黄,万亩稻米基地,微风拂过,稻谷飘香。“这是我试验的新品种,马上就要收割了,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关键是口感好。”说这话的人叫王永平,人送外号“水稻大王”,痴心育稻三十四载,续写了河东水稻的新发展。
60年代稻改让临沂人不再饿肚子
1965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讲述了临沂市河东区太平东张屯大队稻改的非凡成就。从此,河东区太平街道声名远扬,由此获得了鲁南地区“稻米之乡”称号。
“旱天旱个死,涝天涝个死。”村里老人回忆,稻改前,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红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由于土地低洼,旱涝灾害常发,粮食产量很低,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1963年,当地由种旱田改为水田种稻,并进行了全面推广,当年亩产量达到500斤,1964年亩产550斤。
实行稻改后,虽然当时亩产量低,但已经基本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能吃上白面、大米,广大社员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并有所提升。
80年代稻改让村民喜获丰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河东水稻种植规模达到30多万亩,水稻种植已不单纯是解决吃饭问题,更是发展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1984年,临沂地区农业局将水稻试验点安排在王太平村,时任全市技术网长、农民技术员的王永平,抓住这个良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水稻科研中,进行良种培育。“我对水稻有感情,当时就想着帮大家伙解决产量低、品种混杂问题。”
1998年,王永平注册了“临沂市永平水稻研究所”,成为全市唯一一家民营水稻科研机构。截至目前,他已选育出20多个水稻改良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1个品种正在山东省进行区域试验,另有7个品种正在试验田里选育。由河东区农业局承担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王永平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经山东省农业厅和水稻专家组联合实际收获、测量,水稻亩产量达721.69公斤,比预定目标超出21.69公斤,2011年、2012年连续获得山东省水稻高产第一名。
王永平收集了大量数据,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与服务。目前,太平水稻种植面积2.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据王永平介绍,34年来,经他选育的水稻品种在鲁南、苏北及河南等地累计推广达上千万亩,一般增产12%左右,“稻改”一次次给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
进入21世纪,稻改让河东稻米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
王永平介绍,从前几年开始,他意识到因为只注重提高水稻的产量,而忽视了大米的品质,所产大米价格低迷,难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们的水稻种植研究必须与时俱进。”王永平说。于是,他再次踏上了“稻改”之路,一边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一边鼓励水稻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实行大规模机械作业。在他的带动下,40个合作社陆续成立。
“普通种植户种植面积小、效益低,村民把土地托管给我们,水稻丰收后年底进行分红。”在丰田联合社理事长孙运建看来,合作社模式是一种双赢,一方面村民无需打理直接享受分红;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进行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效率质量双提升。
植保无人机、新型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孙运建的合作社,现代化农业设备应有尽有。“我们有专业技术指导,稻米优质,学校跟我们签订了直供协议。”孙运建告诉记者,借助机械化操作,专业指导,合作社正在打造优质稻米基地,并注册“老军营”品牌,来抢占市场。
“我们对水稻的种植技术提升及品种改良从未停止过。”河东区太平街道农业办公室主任陈则光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太平街道及时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品种优质化、收种机械化。由合胜、丰田、同德等水稻专业合作社引领,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
“我们的万亩水稻基地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了稻米品质。”陈则光告诉记者,由于稻米优质,太平涌现出了“老庄户”“善禾”“同德”等一大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福伟 金贵
新闻推荐
日前,《临沂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方案暨2018-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印发,要求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