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简牍:兵学圣典,勘破千年迷案

齐鲁晚报 2018-06-17 03:16 大字

专家对竹简进行整理。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银雀山汉墓简牍档案

年代:西汉前期

祖籍:临沂

质地:大多数为竹简,少量为木牍

规模:约5000片

收藏单位:山东博物馆

国宝留言:关于孙子的千年之争,因我而一朝得解

考古发掘为什么能够激动人心?莫过于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惊世骇俗发现,如果这些发现能够解答千古之谜,就更加令人拍案叫绝了。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简牍,就是这样的一个考古奇迹。其最令世人瞩目的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争论,使千年迷案一朝得解。银雀山汉墓简牍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是“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列入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名录。

本报记者刘雨涵

竹片上写着“齐桓公”

临沂市南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遍布一种花朵形状似鸟雀的灌木,每到春天便开满白色的花,因而得名银雀山。40多年前,临沂地区卫生局选中此地打算建一座办公楼,没想到却在施工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并由此揭开了一桩千年迷案。

1972年4月14日,考古工作人员开始清理这座直接在岩石上开凿而成的汉墓,在墓坑的棺椁内发现了漆木器、陶器、铜镜、钱币等随葬品。由于墓坑内有积水,考古人员在清理器物时看到一根竹片从水中漂浮上来,在不经意漂洗竹片上的泥浆后发现上面有字,在场专家仔细辨认后,看清了竹片上有“齐桓公问管子曰”几个字,兴奋地大呼:“这是古代的竹简!”

不可思议的是,与这座汉墓仅仅相隔几十厘米,又发现了二号汉墓,同样出土了一批竹简。长期浸泡在淤泥中的竹简因联缀的编绳已朽断无存,皆散乱失次,有的简体残损严重。这批竹简被运往北京后,考古专家用毛笔蘸着清水一点一滴地耐心冲洗,稍有不慎不仅墨迹会被抹掉,简片也会变成一堆烂泥。在洗去水锈之后,竹简上的字迹逐渐显出,被尘封的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

直至1974年5月,简牍整理工作才宣告结束。当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调拨专列将这批简牍运回山东,并入藏山东省博物馆。银雀山一号墓共发掘出竹简4942片,长为27.6厘米的长简占绝大部分,还有长约18厘米的短简,另外发现少量“尺牍”。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片,简长69厘米。简文上的书体为早期隶书,大致为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不是出于一人手笔。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虽然没有定论,但从一号墓发现的底部刻有“司马”二字的漆耳杯上,学者推测墓主为司马氏,司马本为掌管军事之职,其后代或以其官职为氏。也有人推测墓主人或是一位藏书家。二号墓出土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字的陶罐,“召氏”一般也被视为二号墓主人的姓氏。至于有学者认为这两座墓是夫妻合葬墓,这个说法则存疑。

分清了孙武与孙膑

银雀山汉墓简牍主要包括四类古书:兵书、论政论兵之书、数术书和其他古书。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都提供了可贵资料。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兵书,几乎可以陈列一个兵书博物馆,银雀山汉简是目前为止国内出土兵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考古发现。其中最令世人激动的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

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是享誉世界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但是关于作者的身份,历代学者却莫衷一是。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孙武因其成名在吴,故称“吴孙子”。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晚孙武百余年,《史记》《汉书》等均有记载,“孙子膑脚”和“马陵之战”是其广为人知的两则事例,因其成名于齐,故称“齐孙子”。因《齐孙子》不见于隋代及以后文献,关于孙武与孙膑,学者便展开了长达千年的论争。

直到银雀山汉墓简牍让《孙膑兵法》重现光华,并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才驱散了千古谜团,历史原貌不辨自明:孙武、孙膑实为两个人,且各有兵书传世。在编号为0233号的竹简上,有“吴王问孙子曰”等字样,在第0108号竹简上,写有“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由此看来,吴王面对的孙子是孙武无疑,而与齐威王谈论用兵之策的则是孙膑。

这个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经发布便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并掀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的新一轮热潮。鉴于其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该项考古项目被评为“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世纪90年代,该项考古项目又被评为“新中国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该项考古项目再次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竹简保存成难题

在银雀山汉墓简牍中发现的大量古代佚书中,除了《孙膑兵法》,还有自唐宋以来就被疑为后人假托所作的《六韬》《尉缭子》《晏子》等,它们的重见天日证实了以上书籍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传世。在银雀山二号墓出土的区区32枚竹简,经整理发现为基本完整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这是至20世纪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对研究古代历法颇有价值,还可帮助校正《资治通鉴目录》等文献典籍的遗误。此外,简牍中还有《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直接记述了当时土地、市廛、库藏的法制,补充了经典的不足,还为研究这些古书的流传、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银雀山汉墓简牍在地下被泥水浸泡了两千年,出土后上面的字迹还依旧清晰可辨,专家推测,一方面是当时的用墨质量好,另一方面就是在制作竹简中有一道“杀青”的工序,即去掉鲜竹子中的水分,使竹简不易腐烂或被虫蛀。

尽管如此,竹简的保存依旧是全国性的难题,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和保护手段的不成熟,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曾侯乙墓竹简、马王堆汉墓竹简、云梦秦简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银雀山汉简自出土后,多数被玻璃条双面夹住浸泡在蒸馏水中陈放,即所谓的“湿保”,是对原有环境的延续,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然而由于要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都是对简牍保存环境的人为干扰,个别竹简的纤维素出现了降解,有些简牍已经炭化,也就是变“酥”了,一旦接触氧气就会变成粉末消失殆尽。而进行脱水处理的“干保”则需要使用化学试剂,脱水后竹简将有怎样的变化谁也无法下定论。

鉴于此,2015年3月,“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重新启动,计划利用红外线扫描等最新科技完成对这批汉代简牍的保护和整理研究工作,期待着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古代奇迹传承给子孙后代。

新闻推荐

考生轻松赴考场家长心态大不同

高考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14日,临沂市中考又拉开了帷幕。考场内考生们奋笔疾书,考场外的家长们心态不同,有的为孩子们的未来积...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